•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坚定不移走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09-09 12:54 来源:南方日报 杨再高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科学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其特征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优、经济效益好和增长动力持续有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阶段转换亟待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导经济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实现中国经济“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活力”越来越强。

  日前,《人民日报》以6个版篇幅聚焦报道广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就,向读者展现了广东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定力和成效。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这片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

  在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创造人类经济史上伟大奇迹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所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科学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其特征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优、经济效益好和增长动力持续有效。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不够强,产业竞争力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阶段转换亟待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从“快不快”转向“好不好”的新常态。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迈向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为改变过去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破解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更好地应对经济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总纲”,抓住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创新驱动这三个关键,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推进我国经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行稳致远。

  坚持质量第一,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质量是未来企业和产业赢得市场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应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国际化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服务强国和农业强国。尤其应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撑。

  要以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支撑,集聚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区域新主导产业。建设协同发展的世界级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和现代企业集群,打造战略性、全局性的区域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或典范,引领全国区域和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做优做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平台经济企业,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分工协作能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严把各领域各环节的质量关,加强企业产品和服务品牌建设,培育更多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百年老店”和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品牌,提升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推进中国经济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华丽转身。

  坚持效率优先,着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规律,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建设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要素资源在企业、行业和地区间自由流动和向优质高效领域集聚,努力达到效益最大化。

  深入推进以“防风险、补短板、降成本”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采取改革创新办法和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促进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加快出清,加强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及升级发展。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促进企业从注重生产要素投入向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不断提高企业供给产品质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好宏观政策取向,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增强经济风险预判和识别能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重大经济风险。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建立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生产和消费政策体系,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壮大绿色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14亿人口的超大消费市场优势,挖掘城镇化、信息化和中等收入群体巨大消费潜力,加快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培育发展消费新业态,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降低消费成本,加快国内与国际市场融合,建设国际和区域消费中心,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和打造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升科技和经济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经济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新旧动能不能够顺利转换,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高新区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制度、政策和人文环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发展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投入驱动转变。

  鼓励支持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若干国际化开放型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大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发展一批世界一流的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国际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更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强起来”的关键一招。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就深化改革开放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行了重大部署。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经济制度体系。

  要以深化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商事制度、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城乡区域协调体制等改革为重点,加快构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中国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建设为支撑,建设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大平台、大网络和大市场,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大力发展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建设贸易强国。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主动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加快落实形成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引导经济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实现中国经济“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活力”越来越强。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主任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