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坚决补上全面小康 “三农”领域短板

2020-01-14 09:25 来源:南方日报 胡靖

  农村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明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坚决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紧紧抓住农村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补齐“短板”。

  创新“乡村振兴”中的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农户的组织化“短板”

  目前,分散的农户是农村普遍的农业经营主体。但是,如果要对接各个城市群规模化、批量化的农产品需求,分散的农户经营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所以,不解决农户的组织化这个“短板”问题,改变农户各自为政的分散、孤立状态,就无法推广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无法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农民的增产增收、脱贫奔康等问题都很难迎刃而解。

  为此,改革就需要回归《宪法》第八条中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思想与路径,正确理解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辩证关系。“统一经营”应该怎样开展?农村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究竟是什么?要允许农民、允许各个村庄大胆探索。一直以来,一些地方以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将分散的农户经营统一起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但是多年来效果参差不齐。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专业合作社难以处置好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难题,难以处理好农户的“退出权”问题。当合作社无法组织好农业生产,无法规避市场风险时,农户就只好选择“退出”合作社,然后继续单干或外出打工。

  家庭农场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农业经营主体,它的规模比农户要大,一般在30亩以上,多数还要雇工。目前家庭农场有经营整体性的优势,有商品化生产的优势,但面临的难题是土地流转和经营的稳定。30亩的土地规模至少涉及七八户农户的土地流转,这就需要挨家挨户的谈判、博弈。如果流转顺利,则可能通过谈判、契约的方式形成家庭农场。但如果谈判进行不下去,或交易成本太高,就形不成家庭农场。如此,就需要政府介入。但这又会让县、乡两级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农场还要承担一定的租金(一般在600元—1200元之间)。所以,家庭农场也很难经营下去。

  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还需要解放思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这是一个积极的方向,什么是“战斗堡垒作用”?就是要发挥村“两委”的组织优势,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把“山水林田湖草”整合起来,大胆支持、发展新型的村级集体经济。

  切实做好村庄规划,解决“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整体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提出以后,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普遍重视。尤其是浙江的安吉、桐庐等县,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延伸出了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农民由此走上了小康之路。目前,各地农村都在学习“两山”理论,但在认识上,普遍存在“重利用、轻培育,重景观、轻生态”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以致大多数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绿水青山”首先应该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一个村庄数千亩的山地、森林、水面、耕地等,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结构的生态资源的整体,不能分割、画地为牢,由此才构成了村庄独特资源优势和农业景观。为此,一定要制定村庄生态、资源、环境的建设规划、利用规划,这是做好“绿水青山”的第一步。其次,一定要发挥村“两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村庄的资源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建设、开发,避免分散农户之间的无序发展、恶性竞争。但是,目前大多数村庄都没有整体性的规划,更没有统一管理、治理,“农家乐”其实就是乡村旅游中的分户单干,往往容易透支、破坏乡村的各种整体性资源。

  “有多少‘绿水青山’,才会有多少‘金山银山’”。各个县、镇、村都应该从整体性、生态性的角度重新认识乡村,进一步充分发挥好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优势,切实做好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整体性发展。

  在“产业兴旺”中提升、巩固粮食安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局、从长远的角度,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超过1.1亿,粮食总需求超过4500万吨,但是本省的粮食产量只有1300万吨,总体自给率不到30%。这种粮食安全模式,在正常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中,一般不会出现问题,相反广东还可以利用其经济发达的优势购买到各种粮食产品,食品市场会非常丰富、繁荣。但是,一旦出现供给危机,比如贸易中断等,就可能立即形成粮食危机。

  因此,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广东需要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期间提升、巩固粮食安全水平,这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在过去的40年,广东经济一路突飞猛进,但粮食产量却不断下降。这并非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广东目前仍然保有3214万亩的基本农田,理论上仍然存在通过将水稻产量提升到1800万吨,从而首先实现“口粮安全”的粮食安全路径。“口粮安全,心里不慌”,为此,就需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重视对省内水稻生产县、镇、村的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的优质稻米产业,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好稻农的积极性。

  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统筹问题,对于破解“二元结构”同样非常重要,这都需要在2020年有所突破、有所进展。为此,就更需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攻坚克难,再创辉煌。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