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每个人都离不开学习,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汲取人类智慧、探索世界真理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境界、锻造能力的睿智选择,是增强服务本领、担当时代使命的思想灯塔。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委网信办的指导下,“理响广东——南方理论微课堂”(第二季)邀请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6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给广大网友带来不一样的理论陪读课堂。
【本期主讲人】解丽霞,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主要批判的是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写于1818-1821年,对封建主义做了“扬弃”。《法哲学原理》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但是也容纳了一些封建残余制度成为德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这种“折衷主义”的国家制度成为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初步探索。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方法,深刻剖析了黑格尔在国家与法的问题上的思辨倾向,揭露了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指明国家的根基在于市民社会。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限度,指明了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无产阶级通过人民革命走向人类解放的路途。
今天,我们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共同探讨三个问题。
一、法哲学批判之前,为什么阐述宗教批判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宗教批判对德国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将德国人从新教精神世界中解脱出来。德国的新教传统对德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甚大,造成了孤独的个体直面自己的灵魂的沉思,同时也造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精神气质。所以,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才能将德国人从“心灵世界”的神圣感中解放出来。
第二,将人的眼光由精神世界转向世俗基础。基于思辨哲学的宗教批判,将人的眼光引向了精神世界。在马克思看来,探索绝对精神的思辨哲学是宗教神学的最后的避免所。这种哲学把人从神圣形象中解脱出来,但是又陷入了非神圣形象的异化中去了。马克思认为,只有基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不仅实现了对宗教的“祛魅”,而且指出宗教的基础在于它的世俗基础,才能使人们从精神世界中解脱出来,直面现实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世界,在现实的世界中追求自己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宗教批判的理论成果的总结,肯定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作为批判宗教理论的成果,并且进一步将这套方法论作为批判思辨哲学的国家理论、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的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选择了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作为破除人的异化的方法论,将这套方法应用到对当时德国官方哲学的批判,意在破除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
黑格尔认为,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制度,并具体论述了君主权、行政权、立法权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黑格尔以唯心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态度看待现代国家。他认为现代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化身,是在人间的上帝,通过将国家神圣化的方式,确立了现代国家建构的“国家主义”范式。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现代国家制度建构。马克思肯定黑格尔的法哲学中的现代精神,但认为这种思想并不来自德国自身的实践,而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德国反思的结果。这种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依靠对英法等国的亦步亦趋可以解决的。对这种抽象的思辨哲学进行批判,应该诉诸实践。
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国家哲学和国家制度的批判,揭示出其抽象性和非神圣性,并且指出现代国家的本质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等级制度。在这种等级制度下,人民根本无法享受到真正的自由、民主等权利。所以,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正是在揭露国家与社会分裂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无产阶级。
三、如何超越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
面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马克思始终在思考、在探索,得出答案:无产阶级的人民革命。具体而言,无产阶级的人民革命需要以下条件:
无产阶级生成和发展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与工业运动相一致。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建构为历史服务的哲学。青年马克思反对思辨哲学,赞扬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这个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可以满足德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为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提供彻底的理论指引。这种哲学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立足于近现代德国发展的历史基础。马克思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他发现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无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的崛起,从而设想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方式建构一种实现人的高度的政治组织形式。这个重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著作中最革命的理论品质——批判。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当代青年应该勇敢地举起批判的武器,以现实生活为批判的出发点、以理论的彻底性为批判的着力点、以人的解放为批判的落脚点,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总策划:侯小军
总监制:金强
统筹:王萍
编导:江海燕 曹晓静 刘帅 武海林
主讲人:解丽霞
摄制:李江锐
设计:武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