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抗震救灾精神述评

2021-10-11 15:17 来源:新华网 陈菲 谢佼 刘夏村

  2008年5月12日,8.0级汶川特大地震骤然发生,造成近10万同胞罹难或失踪……

  面对严重灾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迸发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巨大力量,赢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2008年“六一”儿童节当天,援川干部崔学选(前左)在北川县桂溪乡看望受灾儿童。新华社发

  以人为本、血肉相连——凝聚不屈的力量

  绵竹汉旺广场的塔钟,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的14时28分。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在第一时间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迅速组织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

  72小时内调集14.6万陆海空和武警部队官兵驰援灾区;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紧急下拨,保障灾区群众生活物资急需;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

  在四川省北川县灾区,武警战士在救援受伤者(2008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陈燮摄

  与时间赛跑,与死亡竞速。8.4万多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震后第11天,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3年内,中央共调度、安排了各类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3000多亿元,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

  今日汶川,新楼耸立,水绿山青,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昔日满目伤痕的地震灾区浴火重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郑州市委干部肖静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2008年5月14日摄)。2008年5月14日,数百名郑州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参加援助活动,并为汶川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献血。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在这片土地上,无数共产党员以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的精神,书写了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感人篇章——

  地震发生那一刻,东汽中学教师、共产党员谭千秋张开双臂将学生掩护在自己身下,用生命诠释责任与师魂。

  张关容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2008年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时任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兰辉强忍地震失去3名亲人的悲痛,不眠不休地投入救灾工作中。担任北川县副县长时,他勇担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等繁重、艰难的灾后重建工作任务,为保证群众走上“放心路”奔波于途,最后殉职在路上。

  地震发生后,1万多支“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党员先锋队”始终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在四川省北川县灾区,救援人员从应急车前走过(2008年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焦卫平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建家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场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为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地震发生后,邹凌从天津赶到映秀灾区。从抢险救援到灾后重建,再到脱贫攻坚,他一直留在映秀。如今,他担任映秀镇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邹凌个人出资捐建了渔子溪大院、矿泉水厂等集体企业,将企业收益无偿赠送给全村老百姓,让村民变股民。看着村民们的笑容,邹凌很欣慰。

  在四川省北川县灾区,救援人员抬着一名受伤者从乱石堆中穿过(2008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毅摄

  一对一、一帮一。汶川地震发生后,按照中央作出的对口支援的决策,19个对口支援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肩负着庄严使命,迅速奔赴灾后重建的战场。

  时任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川前线指挥的崔学选,冒着余震造成的滑坡和飞石危险,带领援建人员踏遍了北川县桂溪乡的山山水水。2009年7月13日,因连续超负荷工作,他倒在了援建路上……

  援建者们不畏艰难、忘我工作,告慰逝去的生命,为生者点燃希望。灾区群众擦去眼泪、撸起袖子,发扬自力更生、互帮互助精神,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正是在这场举世罕见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在四川省汶川县灾区,直升机向汶川地区运载救援物资后搭载伤员离开(2008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弘扬精神向前进

  民族精神的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一次次重大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

  2013年4月20日,汶川地震灾区旧伤初愈,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又发生7.0级大地震。汶川地震所凝结的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在芦山救灾工作中。

  “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抗震救灾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

  四川省北川县灾区,武警战士抬着刚救出的伤员(2008年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焦卫平摄

  越是艰险越向前——从汶川、玉树到芦山、鲁甸,在一次次地震灾难中,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升华,中华民族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这种精神力量不仅是灾区重建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面向未来的胜利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震减灾、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武警水电部队官兵把红旗竖起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前沿(2008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今年5月14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政府在四川省雅安市等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演习结束一周后,相继发生云南漾濞6.4级地震、青海玛多7.4级地震,应急管理部协同相关地区迅速部署抢险救援救灾工作,演习成果得以运用,对于及时有力应对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作用,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局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坚持以防为主、综合减灾,注重将防灾减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源头预防。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绽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激励我们在经受各种考验挑战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编辑:刘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