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纵观世界经济和历史发展,交通强国也必然是海洋强国,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与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指标。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广东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依托。
一、广东作为珠江门户,航运历史悠久,航运发展朝气蓬勃
港口方面,全省港口码头设泊位共2127个,其中有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珠海港和东莞港共5个亿吨大港,万吨级泊位342个。全省港口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49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港口,有两个在广东。内河航道方面,高等级航道共1397公里。西江3000吨级、北江1000吨级等13个航道扩能升级项目总体完工,全省基本形成以西江干线和珠三角高等级航道为主的内河航道网。客货运输方面,拥有世界最大的散货和特种货物运输企业,船队规模全国第一。作为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基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创新、加强合作,多措并举、同向发力,以绿色、低碳、智能、融合引领广东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充分释放水运能耗低、排放少的绿色优势,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加快绿色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水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持续提升船舶污染治理能力,鼓励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老旧运输船舶,大力推进船舶大气污染物监测监管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珠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在大湾区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制度,最大限度降低航运业对大湾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加快形成低碳航运体系,推动航运低碳转型
继续统筹大力推进广东省内河LNG船舶应用和LNG加注站建设;提升新造船舶能效水平,优化用能结构;大力推进港口岸电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率先推进珠江经济带船舶、琼州海峡客滚船舶、沿海内贸大型干散货船舶等重点区域、重点航线船舶岸电常态化使用;优化港口能源结构,推进港口作业车辆和装备、港作拖轮和作业机械实施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更新替代,不断提高港口集卡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比例。
四、提高航运智能化水平,以创新驱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强智能船舶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智能航运服务的发展。推广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水运行业深度应用,促进生产运营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提升水运智慧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高新技术在航运领域创新应用,大力推进智能航运发展,不断提升航运要素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整合港口、航运、贸易等数据,建设港口“智慧大脑”。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研究推动智慧港口、数字航道、智能航运、水上安全和防污染等重点科研平台建设。针对制约我国智能航运技术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以及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条件等主要因素,加快发展进度,在补齐短板的同时不断构筑自身优势。
加快航运科技创新,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为突破口,实现航运发展方式转变,由要素驱动逐渐转变为创新驱动,积极培育航运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服务,促进航运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加快航运服务创新,加快培育航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现代航运治理创新。深化管理制度创新,加快建立有利于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五、统筹港航协同发展,推进业务融合化发展
加强港口互动,发挥骨干港口企业的龙头作用,合作建设完善专业化码头服务网络。统筹港航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鼓励港航企业深化与资源、能源、物流等上下游企业的合资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生态圈,促进规模化、国际化、多元化经营。努力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打破交通、物流、贸易三个业务被垂直分隔开现状,扭转传统国际贸易依靠国际物流实现货物运输,而国际物流依靠交通运输服务完成货物的空间位移的业务流程,利用“互联网+航运”技术实现对航运业传统经济模式再造,实现交通、物流、贸易的跨界融合。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下,航运业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一环,航运企业要深度融入市场,培育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形成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运行新格局,不断提升航运为经济服务的保障能力。
高乔子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