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应有之义

2022-12-19 10:22 来源:南方日报 黄成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到“富口袋”,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更要做到“富脑袋”,不断提升精神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正确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们在精神产品的创造和市场供给中,相对平等地获得精神产品资源和精神产品发展创造的机会,体现为人民群众在精神产品的获得、精神产品的参与、精神产品的享受与精神产品创造机会上的丰富和平等。

  精神共富的基本含义和核心要义在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富裕”主要包括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旨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让每位社会成员都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状态;“共同”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社会道德秩序良性运行,社会总体上处于和谐稳定状态,让全体社会成员过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

  把握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具体来说,就是全社会普遍达到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的状态,即在精神层面实现自信自强,在社会层面达到和谐和睦,在公共服务方面普惠普及。只有落实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同频共振,我们才算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能最终实现。因此,要充分调动精神力量的凝聚功能,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价值指向作用,大力凝聚民心民智,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士气鼓舞起来、精神调动起来,召集各方面、各阶层的力量参与,坚决消除消极等待、贪图享受的思想情绪。

  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衡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尺。富裕的精神生活是人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全体人民通过提升文明素养,涵养道德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以正确的价值理念、精神力量和道德观念自觉抵御社会上各种庸俗、低俗、媚俗等的不良风气。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衡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尺,只有通过引导和推动全社会提升文明程度、增强精神力量,才能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裕。

  积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维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为不断满足富裕的精神生活而不懈努力奋斗。

  第一,从国家的维度来看,要发展精神文化生活的供给,满足各层次需求。当下,我国优质精神文化生活的种类、内容和形式供给均显不足,创新性和吸引力还不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全体社会成员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大力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包括发展科教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精神生活文化产品和事业,努力提高精神文化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水平。只有国家优质精神食粮源源不断的供给,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维度、个性化的精神生活需要。

  第二,从社会的维度来看,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分配,推进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前,我国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在城乡区域间发展、分配和享有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因此,社会层面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改革和完善精神文化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优化配置精神文化生活产品资源,推动公共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分配和享有精神生活产品的差距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精神生活快速发展的成果。

  第三,从个人的维度来看,要加强精神生活文化的学习,努力提振精气神。建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着眼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道路不偏离跑道;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化公民法治精神,不断丰富公民个人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案例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精神生活文化氛围。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充分弘扬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使抽象的精神富有从理论变成具体行动,对带动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精神富有的公民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黄成忠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