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创立了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是对西方式现代化和苏联模式现代化的扬弃。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在制度创新,不仅超越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也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
作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守正,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在国家制度层面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并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自治制度等,这就从制度层面超越了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式现代化。
在人的现代化层面,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化,着眼点是通过现代化造福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决定了它不会以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维护垄断集团的根本利益为目的,而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让每个人获得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避免了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出现劳资对立、贫富分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还超越了建立在传统社会主义基础上的苏联模式现代化。比如,在经济制度上,中国改变了苏联模式简单排斥非公有经济的做法,在毫不动摇地支持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制度上,中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又与多种分配方式有机结合,纠正了苏联模式不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做法;在政治制度上,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思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道路,特别是通过改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推动物质生产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优势,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不具备的。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新在体制创新,主要是通过改革开放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与劳动、效率与公平难以平衡的难题。
资本与劳动、效率与公平是困扰现代化发展的一对矛盾。资本的本性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会把注意力放在资本与效率之上,自然就会伤害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导致社会失去公平。所以,西方式现代化没有给人民带来普遍性的幸福,相反衍生的是人的异化与社会的分裂。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但由于忽视了资本的作用,却又带来了效率不足的问题。不仅苏联是这样,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也出现过类似问题。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一方面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否定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大胆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的作用,消除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导致体制僵化、企业没有活力的弊端。另一方面,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扬弃,坚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统一,不仅有效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又弥补了市场的失灵、盲目和无序的天然缺陷,消除了西方式现代化带来的生产无序、市场失灵和社会分化等无法克服的痼疾。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体制创新使资本与劳动、效率与公平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平衡,既有利于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
作者曾学龙,系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