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习近平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

2021-12-03 15:42 来源:南方网 谢富胜 王松
  摘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二者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指出二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能够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通过市场竞争相互促进,在纵向产业链上通过分工合作相互支持。要基于这种互动关系,协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论述构成了科学完备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毫不动摇”对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特别是针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和壮大民营经济。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地回答如何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如何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关系等重大问题,构成了习近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思想理论。

  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公有制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为什么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怎么样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强调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一)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地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规律,从经济基础、物质基础到政治基础,系统概述了国有企业的地位,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公有制经济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之一,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国有企业打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兴办国营工厂来建设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前30年形成的工业基础上,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建立起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也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国防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功勋卓著,功不可没。

  国有企业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奠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生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起到支柱作用。要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二)科学界定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

  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科学界定,坚持分类指导,强调要使国有企业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发挥带动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国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行业特点、企业规模、资产质量、经营业绩各不相同。应当因企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其中,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为目标,重点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类国有企业要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完成特殊任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重点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要根据承担的任务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和能力。

  国有企业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具有保证和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功能。无论是商业类国有企业,还是公益类国有企业,必须自觉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应对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有企业要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基础性、前瞻性科技研究,专注攻克“卡脖子”的难点。坚持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应当发挥国有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加强疫苗研发创新、技术升级和质量管理。这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系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安全。此外,为应对世界经济发展难题,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大型国有企业要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积极谋划全球市场布局,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总之,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

  (三)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路径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就是要增强自信,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那种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和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当然,国有企业也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从制度建设、分类改革、布局优化等全方位阐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路径,并指出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支点,在党的领导下能够将政治站位与按经济规律办事结合起来,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行为,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投入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在企业组织治理结构中,国有企业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与企业工作机构同步设置,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在国资国企管理上,要加快向以管资本为主的战略管控转变,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人才选聘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还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维护好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分类改革思路,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改制方式,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分类实施监管、分类定责考核。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企要进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企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公益类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这有利于国有资本扩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坚持有进有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专业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国有企业要专注主业领域,不断积累专门化知识和经验,增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多数国有企业仍然“大而不强”,业务范围存在交叉重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这要求国有企业聚焦主业,优化组织结构和投资结构,实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积极开展专业化整合,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主业企业集中;加快同类业务横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加快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企业。国有资本要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出来的一条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怎么样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一)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与功能定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甚至出现“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声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阐明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地位和作用。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实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长期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的举措

  回顾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应当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在贯彻落实中,要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政商关系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又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这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政府与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关系,表现为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奠定微观基础。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在于政商关系的“亲”,政府要优化管理和服务,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民营经济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领导干部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家的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家要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多沟通多交流,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于政商关系的“清”,政府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完善法律法规,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减少直接行政干预,消除权力寻租空间。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民营企业家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守法经营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大原则,民营企业家要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合法合规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教育培养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指明了方向。

  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有十分敏锐的市场感觉,富于冒险精神,有执着顽强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形成了“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当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自身不足,一些民营企业经营遇到了实际困难,甚至相当严峻。我们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动摇。广大民营企业家要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同时,党和政府部门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激发和保护民营企业家的精神动力和活力,完善企业家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

  随着发展环境变化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实对企业家知识结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家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爱国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要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员工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激发劳动者活力和创造力。要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怎么认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怎么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相互促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一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

  198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轨,我们党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放权让利、承包制、利改税、试点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另一方面,在政策上开始允许一定范围内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吸引外资,逐渐出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这催生了民营经济兴起,使其成为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到1987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等各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达569万人,一大批民营企业蓬勃兴起。

  1990年代,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了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兴起了新一轮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同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兼并,合理组建企业集团。国有小型企业,有些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搞好大的,放活小的,……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步伐。”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兴起,起到了活跃市场、增强竞争的作用。在市场竞争压力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加快转型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国企活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一些中小型国企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进行了破产重组或“民营化”改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创造,搞活和壮大了国有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在浙江任职时期的实践经验,科学分析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浙江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宏观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动力源泉。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陷国有经济于绝境,反而为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实现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民营经济的一些市场属性对国有企业在客观上有着很大的影响,起着促进观念更新的作用,制度参照的作用,市场开拓的作用,参与改制、分流人员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产业分工上协同合作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在产业部门上呈现垂直分布格局。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民营企业则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关系。

  这一产业分工结构是在党的领导下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相结合而形成的。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大型国有企业对能源原材料、重型机器设备、交通基础设施、水电气公用事业、国防军工、高新技术产业等基础部门和战略部门始终保持投资。这些部门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利润率较低,投资规模较大且周期较长,甚至关系国家安全,民营企业无力承担或很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外部需求,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大量进入直接面向国内外消费市场的下游产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进一步放宽了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退出,国有资本开始更多投向上游产业。这一过程反映在产业分工结构上就呈现为垂直分布格局,即国有企业逐渐集中到上游产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下游产业。

  必须看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要以现代化产业链理念来认识二者相互关系。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大规模生产方式,其技术基础是可互换零部件和专用生产流水线,能够低成本、批量化生产标准产品。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稳定运转要对上下游进行垂直集成,需要上游以较低价格充足供应各类中间品,以及下游建设起便捷畅通的物流运输体系和分销渠道。在国有企业主导下,我国上游基础性部门形成了高效、廉价、稳定的供应链,让处于中下游产业的民营企业能获得充足的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和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基于纵向产业链,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分工上形成了功能互补。这种协同关系在2020年我国抗击疫情期间充分显现出来。以口罩产业链为例,在上游,中石油、中石化作为无纺布、熔喷布等原材料的供应者快速扩产,国机集团、中国兵器等迅速增产或转产压条机、口罩机等机器设备,这保证了各类中间品供销渠道及价格稳定,产业链下游的振德医疗、稳健医疗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口罩生产线因而得以高效运转和新建,产量大幅提高,2月底全国口罩日产量已经迅速达到1.16亿只。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评价,“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冲在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产业循环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力自救,同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撑”。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要协同建立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要逐步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带来的短期冲击和长期调整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共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要基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在产业链上协同互补的关系,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经营比较粗放,偏离主业,通过高负债扩张较快,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必然遇到很大压力。国有企业进行帮助甚至兼并重组,能为民营企业纾困,推进行业整合,有效化解风险。同时,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引领和推动了我国2016—2019年生态环保治理投资实现年均34%的高速增长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近10%的增长,对非公有制企业形成了示范效应。这并不存在“国进民退”,恰恰体现了国企和民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

  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要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随着内需结构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渐成主流,但集中于下游产业的民营企业所采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只能制造结构单一的标准化产品,难以适应多样化需求。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数字技术为供需精准对接提供了技术条件。我国企业要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推进生产组织创新,构建网络化智能化组织形式。在国有企业主导下,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技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支持条件。民营企业应当加快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强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这也将形成对上游国有企业的巨大引致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总之,要基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关系,共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一系列论述,全面阐明了二者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构成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立足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有机统一”的视角进行认识和分析,不仅廓清了片面、错误的言论,而且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这表现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改革发展上相互促进、产业链协同上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应当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提高,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共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新发展格局,走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谢富胜,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以上文章原载于《学术研究》2021年第4期,文章不代表《学术研究》立场。

  篇幅原因有所删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刘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