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古往今来,中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兰台洞库拱顶的飞天壁画,选取了敦煌壁画中的传统飞天形象,是中西、古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两汉之际,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其陆路经由中亚细亚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而敦煌正好处在自新疆深入内地的南北道汇之处,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长期持续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催生了敦煌莫高窟和丰富多彩的敦煌文化。具体就飞天形象而言,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的道教飞仙与外来的佛教飞天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并随佛教的中国化而实现了本土化,最终形成了具有敦煌韵味、中国特色的飞天。因此,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最终成为了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文明标识。当代的艺术家,将飞天形象融入现代美学元素,引入国家版本馆,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的极佳例证。
文瀚阁池畔古亭匾额上的“汇流澄鉴”四字,寓意“汇集知识之源,洞悉古今之理”。这四个字,原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寓意了鼎盛时期的清朝对各方知识文化兼收并蓄的进取姿态。鼎盛时期的清朝皇帝尤其是康熙帝和乾隆帝对西方知识非常感兴趣,邀请了许多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宫廷,让他们教授数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等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了制作地图、钟表、火器、天文仪器等工具的机会。故宫里的西式钟表、西洋风琴,北京城里的东、西、南、北四堂和俄罗斯馆、俄罗斯东正教堂这些区别于中式建筑的西方风格建筑,还有钦天监观象台的欧式仪器,留下了“西学东渐”的明证。另一方面,这些来华传教士也将中国文化带往西方,大力发展西方汉学,极大地满足了西方了解中国的欲望,引发了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潮”“中国风”。18世纪中西方文化大体平等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反之,缺乏文明包容精神,将会引发文明冲突,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18世纪晚期的清王朝固守“华夷之辨”的思维惯性,而西方列强虽然渴望通商但又始终没有放弃殖民者心态。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携带大批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意制造的礼物访华,却又夹带着侵犯中国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的六项要求,由于双方都缺乏文明包容精神,通商谈判最终引发了中西文明冲突。有国外研究者感叹说:“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火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但是,历史只留下经验教训而不容假设。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英国就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闭关自守的清政府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被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从天朝上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最终在艰难探索中找到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懈努力,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瀚阁察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
追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从佛教东传到西行求法,从“西学东渐”到儒耶会通,从洋务运动到幼童留美,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无一不是中华文明在互鉴兼收中前进的见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不同文明的交汇、碰撞甚至冲突日趋频繁。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所提出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在实践层面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实质属性的深刻体悟。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互鉴,推进世界文明在时代潮流中创新发展;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包容,促使各文明在兼容并蓄中焕发新机。从根本上讲,这一文明观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既属于中华民族,更属于全人类。
作者陈恩维,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