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

2023-07-11 10:08 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特色,是指反映的具体国情与民族特征。文化凸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烙印于每一个国民的血脉基因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进行理论剖析和科学阐释,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于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其发展道路进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掠夺与暴力,并指出这一文明内部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批判中蕴含着对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展望,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见以及未来设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原理支撑和方向引领。

  从理论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突破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形成的局限利益关系与“原子式个人”的社会发展形式,诞生于“集体的力量”,强调的是以共同富裕为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凸显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从社会性质、价值指向、建构逻辑等方面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立场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最大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从具体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共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以和为贵”和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和谐,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与创新。这些方面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动态的过程中随着时空的转换而呈现出新的具体内涵,产生新的文化需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内容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一方面,它是代表并反映先进阶级利益的文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科学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它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主题主线,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上的时代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这种文化支撑力量具体表现为:

  一是价值认同。文化支撑源于国民对文化理念的自信,而自信的精髓在于价值认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凝练表达与集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合价值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价值认同,增进文化自信,从而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是文化产业。文化支撑的物质基础在于发达的文化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能够使新时代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紧扣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并自觉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同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保持性质上、进程上的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能够在具体实践上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先进文化为指引,分析并探求人民的文化诉求,生产出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高品质文化产品,从而实现产品满足与价值导向的双重作用。

  三是文化创新。文化支撑的核心在于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在于其具备核心的原始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理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同时这种文化创新也源自先进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全球化浪潮引发了多元文化共存互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求同存异的理念,以谦虚而不自卑的态度在文化的交流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并积极吸收借鉴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发展、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汇聚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于一身的文化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灵魂:革命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探索现代化的一种全新模式,在本质上仍是主体进行能动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产物。一切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人民作为推进主体,主体的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实践特有的革命文化,包含着对党忠诚、为国牺牲的高尚情怀,不负人民、忠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艰苦奋斗、英勇斗争的道德品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与政治品格,彰显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精神标识。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革命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推进主体的道德情感与精神品质的熏陶意义上。

  从道德情感层面来讲,革命文化包含着革命实践中的“人”“事”“魂”:发挥“人”的榜样作用,通过挖掘革命先烈背后生动感人的典型事迹以及思想道德行为方式,达到激励和教育作用;发挥“事”的感染作用,通过挖掘革命历史事件,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中国革命史是一部浴血奋战史,领悟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脉络,从而以史为鉴,始终保持对未来发展的清醒与坚定;发挥“魂”的引导作用,通过挖掘革命人物与革命事迹背后所反映的精神品格与道德品质,从而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引领,使其形成内在认同并自觉践行。

  从精神品质层面来讲,革命文化在党的不同革命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论阐述和话语表达,从而孕育出形态相异、本质一致的精神形态,为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革命文化孕育并滋养出来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精神品质,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必将唤醒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基因,为人民带来强烈的精神鼓舞,从而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文洁贤,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人文社科项目重点培育专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问题研究”(2022ZDPY02)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颠覆性技术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1YJA710040)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