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藏粮于海: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2023-05-29 10:31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4月视察广东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建设“蓝色粮仓”,发展海洋渔业,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藏粮于海的现实意义

  藏粮于海是降低粮食进口依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稳中有增态势,且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安全线20%左右,这足以表明,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然而,我国农产品仍存在较强的进口依赖,农产品进口仍呈现增加趋势,粮食结构性问题不可忽视。若我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可养殖的超120万平方公里海域,生产的优质蛋白将与18亿亩耕地的产出相媲美,不仅可以替代进口水产品,有效缓解贸易逆差,降低对进口的依赖,而且可以通过水产品替代主粮,降低对主粮的消耗量,进而将主粮安全和食物安全牢牢握在手中。

  藏粮于海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需求的有效途径。在生活日益富足的当下,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均衡”逐渐转变,势必要求农业粮食体系主动转型,在握牢主粮安全的同时,还要向多产业、全方位发展。其中,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已成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也是消费肉蛋奶、果菜鱼等,因此,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大力建设“蓝色粮仓”,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措施。

  藏粮于海面临的挑战

  科技水平不高,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作为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60%以上,养殖种类达到300种以上,人均年有量37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但对进口的依赖却日益增强,表明我国水产品存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其中,科技水平不高是供给失衡的重要原因。同时,我国水产品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等难题亟需解决,高质量水产品供给比重偏低,符合国民消费习惯的预制加工水产品开发不足,未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水产品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资源开发方式粗放,海洋利用程度不高。一方面,近邻海域渔业资源衰退。由于近海过度捕捞造成的渔业荒漠化,以及受捕捞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持续增加的捕捞压力导致我国近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出现退化,抑制了海洋的修复能力和再生能力。另一方面,深远海开发不足,海洋整体利用水平低。同时,远洋渔业渔船装备落后、总功率较低和自主研发型号较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远洋渔业事业的发展,且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远洋渔业事业的发展难度。

  水产养殖智能化程度低,海洋人才短缺。截至2020年,我国水产养殖机械化率为32%,仅少量养殖户使用增氧机和投饲机,大部分养殖户仍依靠人工完成养殖工作,加之养殖数字化程度不高,未能形成集约化生产模式。这不仅导致养殖成本增加,也不利于养殖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难以保证水产品质量,还可能因饲料过度投放导致水体污染,不利于养殖可持续发展。另外,无论是在科技研发还是技术运用方面,均面临着人才短缺难题。当前,我国仍未完全实现核心种源自给自足目标,自主研发的海洋远洋渔船型号较少,海水淡化工程依旧需要国外技术支持,技术使用率不高等现实难题,对藏粮于海形成挑战。

  藏粮于海的积极举措

  坚持水产种业攻坚,优化养殖产业结构。“中国种、世界渔”是确保我国实现藏粮于海的物质基础。一是建立世界领先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对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二是坚持种业创新攻关行动,针对依赖进口的核心种源,在扩宽获取渠道的同时,加快创新研发,缓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三是优化养殖布局,充分利用我国海岸线狭长、可养殖的水产品种丰富的优点,发展多品种、高质量养殖,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四是推动水产加工产业发展,通过预制菜方式,在解决海产品储藏运输难题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升级需求。

  严控近海捕捞强度,推动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缓解近海资源衰退压力,“疏近用远”是关键。一方面,在近海做“减法”,严控近海捕捞强度,严格实行重要经济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以及幼鱼比例管理,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深远海做“加法”,加大对远洋渔业渔船的研发,提高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开拓新渔场新资源。同时,加速建设一批抗风浪的深远海养殖装备,鼓励发展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渔场。

  加快渔业人才振兴,推进养殖集约化转型。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既要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优势,培育渔业领军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打造海洋养殖种业的“中国芯”,又要发挥科技职业院校的技能专业优势,通过技术使用替代人工养殖,降低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加大技术推广,发展智慧渔业。通过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推进精准饲养、智能增氧、病害防控和水质检测等技术应用,加速养殖集约化转型升级。

  作者许纯蕖,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