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有新的使命担当,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有新的宏伟蓝图。植根于深厚的历史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把握了新时代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方向,进一步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明确了以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根本旨归。
在坚定历史自信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些文化建设新提法、新举措之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旺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显著增强,显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熔铸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支撑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有源自古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近现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兼具跨越时间长河的历史自信和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我们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有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资源宝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结合为其注入了“源头活水”。所以,新时代的新文化使命是建立在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是“盛世修文”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文明现代化转型的时代必然。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文化自信自强理念的现实扩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文化领域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历史节点上,文化作为国家灵魂的地位价值愈发突显,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文化是文明的内核,它们都需要既传承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确证,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新时代焕新。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和文化双重自觉和自信的产物。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提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原创性界定。这说明,文明不仅是一个阶段性过程,是动态演化的;而且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是社会成果和文化精华的凝结。一个时代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创造,也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文明成就。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新思想新文化也能产生新思想新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新文明也能创造新文明的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点在“创造”、在“现代文明”。只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逻辑,坚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和新文明。
一是坚守“五个突出特性”,把握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构成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文明之林的内在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五个突出特性”高度总结概括了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本质特性,显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主意识。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新形态,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其筑牢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坚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应对全球性风险的韧性能力;必须坚持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推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坚持文明多样化原则,促进文明交流交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促进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民族文明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坚定古今结合,提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具有“两个深刻”和“三个表明”的重要意义。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场、观点、方法上由“契合”走向“结合”,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的文化自觉表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以及二者的结合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一项极其重要的文明任务。“两个结合”是党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等在内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自觉要求。
三是坚持交流互鉴,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考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间的传承创新,还要在中外不同文明的对话往来中寻找自身的世界定位,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各民族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在文化形态上或有不同,但文明间关于人类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是相通的,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设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它是世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契机。在文明内核层面,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和统一性。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要是和平的、包容的文明,这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相得益彰。在文明发展模式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文明结晶,将为其他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提供新的模式选择。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其他民族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将全面提升。
在守正创新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作为“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应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担负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民族形式。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守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之正,坚持创文化发展理论、内容和技术之新,在守正创新中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精神文明力量。在此过程中,应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统一和多元三组关系。
一是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直接目的,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它们构成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鲜明体现出中华文明赓续和创新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性,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进程注入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呈现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自强——文明发展”的演进逻辑。要奋发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遵从这一逻辑,在理念层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建立起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获得发展动力,在取得新时代文化发展各领域的新辉煌中彰显文化自强目标,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创造面向未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培育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是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寻找中国新的世界定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世界民族现代文明系统中的有机组成,向世界各民族提供来自中国的现代文明建设经验是它自觉的历史使命。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为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为实现世界共同价值贡献更多中国表达。
三是处理好统一和多元的关系。全球化极大压缩了人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使人类命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全球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多元的人类文明内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多彩底色,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统一的价值前提。人类文明多元一体,只有在人类共同价值驱动下,促进世界各民族文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获得文明发展的激扬活力。我们需坚持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提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支撑。
作者李凤亮,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