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以“第二个结合”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

2023-09-04 10:22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如果说“第一个结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把握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究其理论内涵而言,要求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逻辑,以超越西方中心论的自信和底气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深入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同文明的发展有其自身演化的路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也离不开它所依赖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相比世界其他文明体系,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独特的文明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可以说,这五种特性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在历史的演化积淀中形成的稳定形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明形态的基本特质,是相比其他文明系统的独特精神标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进逻辑。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遵循中华文明的内在生长机制,把握其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才能以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次,必须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传统中华文明的当代发展,也是融入现代性因素的新型文明格局。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正在于它一向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始终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个渐次展开的历史过程,只有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实现文明形态的新生转进,不断开辟中华文明的新境界。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新格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新格局,其核心要义是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激荡、相互生发的局面。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既是基于中国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创新。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焕发青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华文明不可能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蜕变,不可能找到走向重生的思想接口。与此同时,来自异域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繁荣兴盛,得益于中华文明涵养的文化沃土。如果离开了中华文明这片沃土,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有今天的旺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些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是因为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遥相呼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而这一文化生命体就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内核。“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力量在于,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它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生再造。

  作者赵宏宇,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文部副主任、教授

  本文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2023年度新型智库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