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民航院校“三维五创”“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研究

2024-11-08 19:51 来源:南方网

  摘要: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和创新三者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应紧跟时代潮流,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挖掘“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构建的时代指向,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展示平台和培养机制,努力把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三维导向”,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五创路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民航院校;三维五创;“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这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民航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应顺势而为,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不断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构建的时代指向

  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构建必须适应和反映时代变化,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着眼时代新人使命担当,基于社会实践和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只有站位高远、主动发力建构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才能够更好地贴近国家、行业与学校的发展需要。

  (一)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质生产力赋能“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本质特征[2],这些特征将在人才培养导向、课程组织形式、内外关系处理等方面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赋予新的能量。

  (二)立足民航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效“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民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向同行,要进一步落实产学研协同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应用和服务,贴近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产业发展实际,推进航空经济、职业教育、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为拓宽“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和寻找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抓牢高校改革创新机遇,新质生产力助力“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新质生产力,起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赋予了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劳动者”新的内涵,对培养新质劳动者提出了新挑战,对民航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大思政课”育人的内容、方法、手段、资源和平台进行全方位优化与革新提供了新机遇。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构建的三维导向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将推动我国发生一场彻底的产业变革,形成“新质产业”,从而引发职业岗位的变革,出现“新质岗位”,进而引致技术技能人才的变革,成为“新质人才”。在这场变革中,民航院校应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引导广大学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课题组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对当前民航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学生核心素养、活动参与和成长空间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课题组通过对570份有效调研问卷(其中学生问卷513份,教师问卷57份)相关数据的梳理,提出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三维导向。

  (一)在内容上增强民航院校“新质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塑

  当被问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时,有92.2%的被调研者回答“创新性思维”,有77.97%的被调研者回答“分析性思维”,有73.29%的被调研者回答“终身学习能力”,有74.27%的被调研者回答“快速适应能力”,有68.81%的被调研者回答“团队领导能力”,有78.56%的被调研者认为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79.34%的被调研者认为是“积极成长心态”。这些核心素养未来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对标新的培养目标,“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内容构建应强化人才“软性”素养的重要性,让课堂教学重点与现实中的社会热点、技术难点、知识盲点相互连接,不断推动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变革,同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内容维度的耦合联动,使民航院校“大思政课”成为可以容纳更多元素、生成更多模块的“大课堂”。

  (二)在场域上打造民航院校“新质人才”多元参与的平台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催生教学治理现代化的新范式。调研数据显示,98.81%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推动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当被问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哪些先进技术能够推动‘大思政课’的建设”,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人工智能”,其次是“大数据分析”和“虚拟仿真技术”。所以,在“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构建中,民航院校首先应鼓励学生深度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其次应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在实践空间中锻炼学生的本领、增长学生的才干,以多元融合的研学教育活动来激发学生为家乡和国家作贡献的奋斗之志;再者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们“云参观”红色场馆、“云游览”历史遗迹,身临其境感知红色岁月,厚植家国情怀;最后还应利用大数据等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厘清学生需求,把握“新质人才”培养方向,优化学习资源供给,从“经验化”教学管理转变为“科学化”教学治理。通过这些方式从场域维度实现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流程再造,打造新质生产力时代广大师生多元参与、开放互通的大平台。

  (三)在师资上构建民航院校“新质人才”科学成长的机制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智慧化教学资源管理和个性化供给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累积转换更加复杂,这就对从事“大思政课”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调查中,有89.28%的学生受访者表示“希望有校外专家参与到‘大思政课’的建设中”,同时有82.46%的教师受访者也表示“希望能够有校外专家参与”。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大思政课”内部的生产关系,从纵向上构建由教学名师、民航代表、杰出校友、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组成的师资团队,从横向上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互联互通的交流渠道,推动交叉领域、交叉学科、多元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和深度讨论,冲破各学段、各领域之间的信息壁垒,才能更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产力的解放,为“新质人才”的科学成长提供良好的“大师资”。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构建的五创路向

  课题组通过理清民航院校“大思政课”在“内容、场域、师资”三个维度的构建目标,以系统论、协同论为理论基础,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方向,对民航院校“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推进课程育人,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大思政课”的建设应该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不断推进课程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在纵向上,“大思政课”建设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断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将思政教育原理与民航行业、专业实践、职业生活通过“自学+研学”“实景+虚拟”“讲解+体验”等方式有机融合,充分挖掘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让课程内容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横向上,以实践活动、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民航院校的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美育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科学地将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相融合,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锤炼新质生产力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大思政课”树德、强技、健体、育美、助创的功能。

  (二)创新推进实践育人,实现“三个课堂”同频共振

  通过调研,有92.59%的受访学生和82.27%的受访教师表示“大思政课”应该增加实践环节。民航院校应积极探索各级各类学生实践活动融入“大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课堂的具体方式,实现三个课堂的同频共振,将学生被动接受的输入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互动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活动,同时结合民航行业背景组织民航企业参观、民航专家进校园、劳动模范大讲堂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岗位需求、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把握时代发展方向,结合民航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引导学生在低空经济、智慧民航、通用航空等方面开展创新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突破。

  (三)创新推进文化育人,实现“四个融入”同步发展

  文化对人的作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民航院校应努力挖掘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航行业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将其融入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感知新质生产力时代产业价值链全球化加速所带来的文化交融,最终实现以文化人的建设目标。民航院校还应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推进“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引导各个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展品牌文化活动,各院系品牌活动有机联动,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民航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将民航院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地。

  (四)创新推进数字育人,实现“虚拟”“现实”并驾齐驱

  新时代,数字新技术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效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质劳动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实现知识、技能的加速更新,将知识和技能快速转化为驾驭数智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能力。“大思政课”可以借助数字化的力量,通过时空转换、远程连线、大屏互动、虚实结合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视化、智慧化、交互化的教学场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通过数字化的教学体验强化对科技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培育,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民航工作的竞争优势,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构建跨部门、跨学校、跨区域的民航“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 

  (五)创新强化队伍育人,实现“全员育人”矢力同心

  为强化全员育人实效,真正推进新质生产力时代的产教深度融合,民航院校可从民航企业、合作院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中选配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民航院校“大思政课”育人导师,通过发放任务单明确工作内容与职责,选聘育人导师深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践担任指导教师开展一对一帮助。据了解,当前在民航院校中已经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各部门联动的“大思政课”建设模式,但是党团部门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度仍然需要加强。在问及“您所在院校‘大思政课’的建设有哪些部门参与”时,仅有47.37%的受访教师选择了“党团部门”,所以在民航院校内部还应落实党政齐抓共管、二级单位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3],保障“大思政课”育人的矢力同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2]霍丽娟.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要义、运行逻辑和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2):3-11.

  [3]梅纪萍,周建祥.“大思政课”视域下“五维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24(2):103-107.

  作者:张予,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中国航空运输协会2024年度中国民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CATA-JY313)的研究性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