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培育催化新质生产力 加快构建粤港澳贸易开放新格局

2024-10-23 16:19 来源:南方网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对外开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实现粤港澳贸易开放新格局,不仅对引领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形态作出重大贡献,而且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强大助力。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地区贸易历史进行回顾,梳理粤港澳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变,总结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培育催化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提出帮助粤港澳地区摆脱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与贸易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动粤港澳地区实现人、财、物、数等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的贸易开放新格局。

  一、粤港澳地区贸易的历史回顾

  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相近、资源要素互补性强、风俗习惯相近,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区域”的背景下进行合作交流。三地在合作之初仅限于贸易联系,并且维持着“前店后厂”的模式。港澳地区由于经济技术发展较好,扮演着“前店”的角色,大多数贸易为转口贸易,依托海外平台优势,专注于承接全球订单,致力于创新制造与工艺研发,提供原材料与元器件供应,并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关,从而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显示,香港服务业占比从1986年的69.2%上升为1996年的84.4%,制造业从1986年的22.6%下降为1996年的7.2%。相对应地,广东地区则扮演着“后厂”角色,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优势,专注于产品的加工、制造与装配流程,形成高效的生产链。广东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5.91亿美元跃居到1986年的68.1亿美元,并首次位居全国第一,此后广东便一直保持着外贸大省的地位。如此一来,三地通过资源互补快速弥补了自身发展短板,广东获得了资金与技术,实现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港澳地区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开始向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后,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粤港澳合作模式显著升级。由于“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经济基础稳步提高以及中国加入WTO等有利因素叠加,三地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型合作成长为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新合作阶段,展现了更为顺畅与多元的发展态势。再者,2003年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的CEPA协议及其后十年间连续达成的十项补充协议,加速了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制度化和体系化步伐,坚实地奠定了以香港为领航,广州、深圳为坚实后盾的金融合作新模式的制度基础,为未来发展铺设了稳固的道路。香港的离岸金融业务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离岸贸易逐渐超过转口贸易,形成“离岸金融”特色。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2007年香港建立了人民币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TGS),使全球银行可以在香港进行人民币清算业务。2009年内地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10年广东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累计结算金额达2192亿元,其中与港澳交易比例占94%。据统计,粤港人民币跨境结算额从2012年的840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8万亿元,占全省跨境结算总额超六成。同时,该比例在粤港跨境资金流中由2012年的24.7%提升至2016年的38.2%,使人民币成为粤港间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

  2016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速“粤港澳大湾区构建”。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并执行,这一举措标志着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合作架构、资源要素调配机制及政策激励措施等方面迎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但在发展中也逐渐出现了新的问题,目前大湾区存在着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朝阳产业较少以及人才单向流动等难题,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管理机制不协调、经济发展水平不平均、人才识别障碍以及产能转换效率不高。

  二、粤港澳地区贸易的未来发展

  要推动粤港澳地区贸易高质量发展,需要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因素,其核心就在于创新、质优,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

  第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大湾区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承载能力,方便资源要素流动,保证双链畅通。在此基础上还要培育壮大先进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在新形势下,广东省要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增强制造业创新活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实现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政策制度优势,发挥港澳海外窗口功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抓住时代机遇,引进国外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的先进技术,推动双链转型升级。

  第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一直以来,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为广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不是长久之计。未来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大湾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要培育未来产业,就要做到充分发挥三地发展潜力。广东的制造业、港澳的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都是各自的强势产业,可以为未来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科创产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做好从0到1的科研成果转化。

  第三,深入建立高质量人才发展机制。目前粤港澳地区存在着人才流动不均匀、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高质量人才优先选择港澳地区,流动方向较为单一。要深入发展人才协同理念,协调地区福利待遇,积极吸引人才自流。此外,要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大湾区要不断优化教育体系,为培养全方位人才布局,促进高质量人才研究成果在产业中积极转化,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

  本研究系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贸易往来资料整理与研究(1840—2020)(23&ZD0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建武、黄婉婷、董书曼,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