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向深度发展,健康养老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健康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通过提供科学的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以及多元化的健康活动,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当前,“健康养老”的内涵多指向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护理服务的融合,即通过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构建医养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虽能提供便捷的医疗支持与优质的养老服务,但也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缺乏以老年人为核心的主体性视角,二是过度侧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因地制宜推动岭南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入,可以进一步丰富健康养老模式的内涵和形式,这对于广东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具有积极意义。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在饮食、艺术、民俗、医药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资源,为健康养老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即不仅可以增强老年人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而且岭南饮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能实现文化习俗与健康管理的有机统一,让养老服务从“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的单一模式,拓展为全维度关怀,让养老模式更具“在地性”,有助于老年人的主体性提升。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养老服务,可重点聚焦以下方面。
一是将岭南饮食文化融入养老服务。岭南饮食文化的内核不仅包含食材选择、烹饪技艺的智慧,更蕴含着与自然共生、与人共处的生活哲学,通过饮食理念、行为、场景中的文化基因,在精神层面滋养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情感模式与价值认知。首先,通过食材的“生长时序”,让老年人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结,这种归属感能弱化孤独感。其次,通过岭南饮食与中医养生深度融合,让“药膳”“食疗”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升自我价值感。再次,岭南饮食承载强烈的社交属性,通过让老年人参与饮食社交,能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视”,这种情感反馈是对抗衰老焦虑的重要力量。
二是将岭南文化艺术融入养老日常。岭南文化艺术涵盖粤剧、岭南画派、广东音乐、民间工艺(如广绣、潮绣、榄雕)、节庆演艺(如飘色、扒龙舟)等多元形态,通过“线上+线下”的路径回应心理需求,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云端文化课堂”,根据老年人的兴趣与需求,设置多样化的线上课程。搭建专门的养老文化信息化平台,精准推荐适合的文化内容。开设“文化社交圈”,多维度提升他们的生活丰富度与幸福感。可邀请具专业性的老年人担任指导者,年轻人前来学习交流,这种代际互动既能让老年人的经验得到延续,也能让他们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对其智慧的尊重。可开展丰富的岭南民俗活动,以文化为媒介进行互动,让老年人不再局限于“养老空间”,而是成为社会文化网络的活跃参与者。
三是将岭南建筑元素融入养老环境。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有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老年人入驻机构养老。所以,并非仅仅养老机构需要去构建老龄宜居环境,而是需要全社会营造老龄友好的生态环境。岭南建筑元素融入养老环境,能很好实现康养目的。首先,岭南建筑通过与自然交融的“顺势而为”空间设计理念,如南北对流、依山傍水、园林借景等通透开放的布局,与自然同频的体验会增强人“被接纳”的安全感。其次,通过岭南建筑中的“公私相融”的空间设计,如骑楼、小区园林等就像“无门槛的社交场”,鼓励人际互动。再次,通过岭南建筑的细节中暗藏的承载着祈福、避灾的寓意文化符号,如镬耳屋顶、山墙花鸟装饰、种植芭蕉等呈现的美好寓意,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
岭南文化融入健康养老模式,本质上是通过文化的“软性力量”,弥补现有养老服务中情感关怀不足、主体性缺失、社会连接薄弱等短板,让养老不仅有医养的保障,更有情感的温度,最终实现老年人“有尊严、有价值、有归属”的高质量晚年生活。
作者刘小妮,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联扶持社科类社会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项目(GD2024SKFC4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