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齐东向:“识做、搞掂、坚嘢”是广东挑大梁的精气神

2025-04-30 13:18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4月29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研讨会·经济大省挑大梁论坛在广州举行。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如何“挑大梁”?在关税战背景下,广东如何“稳外贸”?研讨会前,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齐东向接受了南方+记者采访。她表示,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广东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奋进新征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永不停顿、永不止步,广东定能走前列、挑大梁、作表率,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992年5月10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北人南行记”栏目刊发题为《“可怕”的顺德人》,这个顺德的精神标签从此广为流传,“可怕”也成为顺德人乃至广东人敢于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质。齐东向对记者表示:“岭南这片沃土培育出来的这种精神,特别值得梳理、总结、推广。”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东更需要凝聚精神力量。当被问及用什么词语形容新时代广东人的精气神时,齐东向毫不犹豫地用粤语告诉记者:“识做、搞掂、坚嘢”。在广东,“识做”是会干、懂得如何干;“搞掂”是善干、干得好;“坚嘢”是品质过硬。正因有“识做”的智慧、“搞掂”的能力、“坚嘢”的决心,广东知重负重、顶压前行,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向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加速跃升,有力挑起全省经济、全国经济的大梁。齐东向特别强调:“不要小视这三个词,它们早已融入到了我们各方面的奋斗当中。如果说广东‘勇挑大梁’的话,它的精气神就在于这个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两头在外”和“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的方式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出口贸易一直是广东经济的重要优势所在。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路径依赖”亟需扭转。齐东向在最近几年的调研中发现,广东的一些外贸企业已经预见到了今天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提前布局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发展“天花板”、培育增长新动能。这种向内、向高、向新、向绿的“大动作”,开辟了广东未来经济增长的广阔空间。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依靠国内大市场这张“王牌”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增长的新阶段。抢抓机遇是关键,齐东向表示:“广东调整转型的主动性非常强,相关的配套政策比较完备。正因此,不管从内动力还是从外动力来说,广东的转型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

  贸易战冲击下,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下行风险。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预计在此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4年的3.3%降至2025年的2.8%,然后在2026年回升至3%。”对此,齐东向解释道:“今天的世界经济增长减速源自过去几十年的积累,即‘去工业化’形成的停滞陷阱,这种‘脱实向虚’经济结构不可持续。”

  警惕“虚拟化陷阱”,是广东的重要经验和发展底线。齐东向举例说,广东是全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省份,经济总量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其中企业超830万户,总量均居全国第一……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广东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各类风险交织叠加的时期,困难和挑战更加艰巨。在复杂环境下,广东如何保持定力、沉着应对?齐东向认为:“始终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南方+记者 孙文静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