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意蕴 找准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的抓手

2024-03-25 11:37 来源:南方日报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必须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意蕴,锚定新科技、新业态、新动能、新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新广东找到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打开科技创新主引擎,让新质生产力动力更强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只有率先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强调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并不是放弃传统产业,也不是模式化发展,而是强调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结合地方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科研能力等,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新质生产力。

  作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广东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以新提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

  一方面,抓住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的优势,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集群化优势和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优势,将其打造成全省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储能池”;全面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推动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充实科技创新源泉;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难题。

  另一方面,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推进高新技术赋能制造业。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覆盖从原始创新到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全流程、各环节,使科技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量子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总之,要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互为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成果互为支撑,共同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力。

  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让新质生产力质量更优

  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随着发展分化、优胜劣汰愈发明显,缺乏技术含量的过剩生产力、重复生产力、低效生产力被市场出清,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则迅速壮大。为此,要有的放矢地调整生产关系、促进资源流动、理顺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

  基于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的固有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数字创新作为企业主攻方向,进而培养更多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变革性的新质生产力,这是广东未来发展新业态的战略规划。按照这一部署,要从强基础、促新兴、抢风口等方面多措并举,让新质生产力发展步子更稳、质量更优。

  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而是要促进其在品种、品质和品牌上更有竞争力。

  二是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结合广东特色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战略工程。依托城市群建设推进产城深度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未来产业先行布局。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广东在算力设施、产业规模、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

  总之,既要脚踏实地加强质量支撑,又要有前瞻意识抢风口抓机遇,把广东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抓住转型升级关键期,让新质生产力效能更高

  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变革和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期,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近年来,广东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面对压力与挑战,未来还要继续扩优势、补短板,尤其是为转型升级解决制度性障碍、提供制度性保障。

  首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各地区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以汇聚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区域互联互通,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的产业有序转移。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联结内外循环的优势,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其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在保护民营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财税金融、数字政府建设等方面大力攻坚,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为广东走在前列的强大动力和时代标识。

  再次,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用好自贸试验区和重大合作平台,落实好RCEP,推动外贸稳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大胆探索DEPA等规则,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为国家制度型开放和建设贸易强国作出广东贡献。

  增强高层次人才支撑力,让新质生产力活力更足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广东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宝贵经验,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视人才为珍宝,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让广东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其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自主培育质量。当今时代,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逻辑愈加凸显。要抓好教育强省建设,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其二,坚持高质量自主培养和高标准精准引进两手抓。要以更大的力度抓好人才强省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拓宽人才引进视野,优化人才引育方式,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更多的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到广东来。

  其三,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既要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也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的氛围,更要持续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各类人才在创新发展中拥有足够舞台,在成果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四,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在南粤大地迸发。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让优秀人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当中。通过完善广东本土化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激励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成效,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贡献智慧、成就事业、收获幸福。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