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人的信念、意识、斗志及其思维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物质力量,这在雷州青年运河这一全国闻名的工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证。雷州半岛是历史上有名的苦旱地区,自古“十年九旱”,湛江人民早就渴望通过兴修水利,改变半岛干旱面貌。湛江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大水库蓄水,开凿运河贯通半岛南北,从根本上治理雷州半岛的旱患。1956年党中央与广东省委提出规划,1958年湛江地委作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决定大力兴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在地委领导下,30多万以青年为主的劳动大军完成了这一艰巨工程,解决了146万亩农田灌溉和数百万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彻底结束了雷州半岛的“苦旱”历史。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顺利完成,是雷州青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听党话、跟党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雷州青年运河精神是广东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雷州青年运河精神的主要特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是党领导湛江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人间奇迹,是湛江青年用青春热血和艰辛汗水书写出来的壮丽人生诗篇,建库开河锤炼了雷州青年“不忘初心、造福人民,牢记使命、永葆青春”的精神品格。学习和传承雷州青年运河精神,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当代青年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雷州青年运河精神的主要特征是:
(一)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湛江青年在湛江地委的领导和推动下,以民办为主、公助为辅的形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对财源不足、物资短缺、粮食匮乏等难题,没有退缩,艰苦奋斗,攻坚克难,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大搞工具改革,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驯服了九洲江,筑起蓄水11.44亿立方米的鹤地水库;用不到两年时间建起全长271公里的运河总干渠和总长5000多公里的东海河、西海河、东运河、西运河、四联干渠和干支渠4039条,基本根治了雷州半岛的旱患,创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建库开河期间,打响战役27次,开展各类运动94个、竞赛8类、评比10种,完成70次突击任务。鹤地水库建设期间,运河南段有青年突击队3045个,98005人,占民工总数的40%,成为攻克施工难关的尖兵。青年突击队采用先进方法和先进工具,完成的土方占总土方量的70%~80%,工效比一般民工高几倍以至数十倍。湛江青年用青春和热血完成了这个浩大工程,正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鼓舞他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湛江青年继承发扬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靠艰苦奋斗成就伟业。
(二)大力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雷州运河工程任务异常艰巨,从立项、设计到搬迁、开工,湛江青年都积极参与,每一个阶段都充分展示了他们果敢勇毅、无私奉献的精神。例如,鹤地水库淹没耕地80667亩,搬迁41182人,但青年移民没有任何怨言,说:“牺牲我一人,幸福大多数,鹤地水库值得修建。虽然我们受苦受累,但看问题要看主流、大方向。主流是好,我们就要支持,即使做出牺牲,也要理解。”1958年9月15日,鹤地水库全面动工,工程副总指挥凌俊卿介绍鹤地工程时指出:“工程投资费的开支预算,迁安赔偿550万元,缺额800多万元,土方全部由群众义务劳动解决,工棚全部由群众自带材料自搭,小型工具群众自带或自筹解决。”根据资料记载,工程耗费1.28亿个工日,1959年以来共支出水利费354.7万元,平均每个公社支出达70.94万元。这些费用主要是奋战在工地的湛江青年勒紧裤带节约下来的。正是发扬无私奉献精神,鼓舞他们心中无我、一心为公,激励他们不谋私利、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精神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湛江青年正是发扬这一精神,抛弃家庭幸福、牺牲个人利益,完成了这一极其艰难的世纪工程。
(三)大力发扬勇于创新精神
在雷州运河工程施工中,雷州青年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展技术革命,大搞工具改革和操作方法革新,通过不懈努力,创造与改进了多种先进工具,在施工一年后,基本上消除了肩挑现象,开展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施工。他们通过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多种多样”的工具改革方针,创造出10万多件施工工具,其中自动卸土码头、活底双轮车由全国水利工具评选会议评定向全国介绍推广。同时,在技术操作方面也创造了不少先进操作方法,特别是在土方工程的松、装、运、卸、压五个主要环节上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验,如在松土方面采取打椿迫土法、爆炸法,在装土上采取码头自动卸土化,在运土上采取车子化、道路平整化、桥梁轨道化等做法,压土方面采取自制羊足碾、大平滚和拖拉机拉羊足碾、平滚碾等。通过改革创新,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节省劳动力和时间,加快了工程进度。勇于创新是广东人的精神特质,正是发扬勇于创新精神,激励湛江青年突破陈规、开拓进取,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二、雷州青年运河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雷州青年运河精神的历史意义
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在政治、经济、生态、技术、文化上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在政治意义方面。运河工程的修建,有力地减少了旱灾带来的损失,减少了因旱流亡和社会械斗,维护了社会稳定,赢得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提高了湛江在全国和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锻炼、培养了一批干部,为湛江发展夯实了干部根基;弘扬了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坚定了干部和群众的信念信心。二是在经济意义方面。早期主要体现在农田灌溉效益和防洪效益上,后期供水效益、旅游效益、发电效益日益明显。三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修建,强调“多”“快”“准”,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推行工具改革和操作方法改进,工具改革成果成效明显,苦干与巧干结合。四是在生态建设方面。运河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并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山川更加秀美。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后当地工矿畜牧业发展,库区环境污染问题一度严重,但粤桂跨界合作整治环境,已有很大改观,生态效益日渐凸显,有些地方成为旅游旺地。五是在文化方面。建库开河不仅促进了当时群众文化的繁荣,留下众多运河诗词和名人题字,而且成为今日运河旅游文化和廉政教育文化基地,成为湛江青年的精神寄托,有助于推动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雷州青年运河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是激励当代青年。翻开当年有关史料,建设雷州青年运河的誓师词赫然写道:“排除万难,艰苦奋斗,誓把鹤地水库修好,把运河开通,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虽然现在条件好了,环境变了,但这种精神不能丢。雷州青年运河精神是激励当代青年奋发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通过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当代青年要认识到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在任何时候,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团员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激励自己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二是推动社会进步。雷州青年运河精神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和担当作为的崇高品质,这些品质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要把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和发扬好。三是激发共建家乡热情。雷州青年运河精神是由数十万湛江人共同塑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几乎涉及雷州半岛北部的每家每户。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有利于激发湛江人民的爱国爱乡热情,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早日把湛江建设成为繁荣稳定、富足安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三、传承弘扬雷州青年运河精神的基本思路
(一)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青年工作
抓经济建设、把经济搞上去,始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湛江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贯彻市委工作部署,为推进经济建设、早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倾心竭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建成鹤地水库和雷州青年运河,基本上根治了雷州半岛的旱患,创造了水利工程的奇迹。运河不仅保障了雷州半岛近20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每年为农业创造数以亿元计的财富,还解决了九洲江下游20多万人民、16万亩耕地的洪涝灾害,为湛江、廉江、遂溪、雷州等城镇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后,科学管理发挥工程效益,为湛江经济腾飞作出了新的贡献。湛江人民亲切称之为幸福河、致富河、母亲河。现在,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开展青年工作,使青年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而不能成为“两张皮”,这样青年工作才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更显朝气和生机。
(二)要敢于创新推动青年工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雷州青年运河建设过程中,广大青年既遵循客观规律,又敢于打破陈规,积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推动了一系列技术革新,为工程的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做好青年工作,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激励青年在干事创业中敢于创新,勇于跳出条条框框,在探索中不断突破。要把创新精神贯穿青年工作始终,敢于打破传统、大胆尝试,使新时代的青年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要提振精气神关照青年工作
湛江青年战天斗地、改写雷州半岛干旱历史的壮举,反映了湛江青年的精神面貌和特有气质。党中央十分关注雷州青年运河,运河建设期间和建成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支持。1958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雷州青年运河代表,并签署颁发国务院奖状。1960年2月2日和2月10日,邓小平、周恩来分别亲临湛江视察。据不完全统计,鹤地水库从建设到“文革”前的6年中,中央部级以上领导有39人到过青年运河视察,为湛江水利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激励湛江青年更加积极作为、奋发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依然需要提振精气神,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构筑精神价值高地,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肖小平、陈树志,分别是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广东青年研究》常务副主编、青年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志愿服务研究专项委托项目(批准号:GD23ZYF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