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共产党人与华南敌后抗战

2025-08-04 10:25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华南敌后抗战,高举抗战旗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文化活动和抗日统战工作,大力发动、组织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在抗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抗日武装活动于东江、珠三角、韩江、南路及海南岛70多个县,对敌作战4000次以上,毙伤日、伪军1.5万人以上,先后抗击、牵制了4个师团的日军和大量伪军,支援、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时,成功组织了影响深远的省港秘密大营救,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破坏日军以华南为南侵基地的图谋,间接配合南洋各国抗战,并与盟军建立情报合作,支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与中共广东省委重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中国。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和东北三省的步步沦丧,国人莫不悲愤,广东也发出了抗战的呼声。

  中共两广省委于9月20日发出第六号“通告”,号召奋起对日抵抗。广州培正中学教师、中共秘密党员陈黄光作词的《奋起救国》,喊出“暴敌凭凌,破坏东亚和平,连天炮火,遍地血腥。我劳苦民众士兵,莫不愤慨填膺”的吼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遂在岭南大地掀起,这是广东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个浪涛。1932年1月,有“广东子弟兵”之称的十九路军,在上海武装抗日,广东掀起了规模浩大的声援十九路军运动,这是广东救亡运动的第二波浪涛。1935年,在北平“一二·九运动”推动下,广东又一次掀起震撼全省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是第三波浪涛。高潮迭起的抗日救亡运动,打破了大革命失败后弥漫于南方的沉寂空气,振奋人心,涌现了许多抗日救亡团体(中山大学抗日剧社、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突进社、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等)和左翼文化团体(广州“文总”等),并从中走出了大批抗日热血志士。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恢复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为全面、全民族抗战的爆发作了舆论动员,并准备了干部。

  当日军铁蹄蹂躏东北、步步南侵时,共产党人在华南的活动处境极其艰危,各地党组织屡遭破坏,党在广州、香港所设的机关,先后停止了活动,然而红旗不倒。在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下,广东共产党组织逐渐重建和恢复,在香港成立“南临委”,在广州成立“市委”和“外县工委”,1938年4月,正式建立了以张文彬为书记的中共广东省委。中共中央派大批干部到广东,充实广东党组织,并建立了八路军驻港、驻穗办事处。至1939年10月,广东全省共产党员发展至1.8万人,是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省。

  在全面抗战爆发、广东共产党组织重建、恢复的条件下,抗日救亡运动在华南得到更大的发展,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岭东青年抗敌同志会(“青抗”)等抗日救亡团体顺势成立。其中广东“抗先”由中山大学“抗先”、中大附中“抗先”、广州学生抗敌救亡会、平津同学会、留东同学会、青年群社、救亡呼声社等8个团体组成,成员达1.2万人,以共产党员、进步青年为骨干,受中共广东省委“青委”直接领导。广东“抗先”是公开、半军事化、闻名全国的青年抗日团体,受到中共中央“青委”表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为“抗先”队歌谱曲。“抗先”活动的足迹,遍布于广东全省各地。

  平、津、沪沦陷后,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大批文化人南下,聚集于香港、广州两地,抗战文化活动在南方蓬勃开展。陆续组建了艺术工作者协会、文化界救亡协会、民众歌咏团、艺协剧团、锋社剧团、蓝白剧团、儿童剧团等,以文艺为武器,以笔当枪,大力宣传抗日。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的《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新华日报》馆在广州设分馆;中共广东省委运用统战条件,也创办了《抗战大学》和《新华南》;1941年4月,《华商报》在香港创刊。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州与武汉一样,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化活动的中心。

  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抗日统战工作的开展

  1938年10月,日军侵略华南,广州于10月21日沦陷。中共广东省委机关遂迁往粤北,下设东南特委、西南特委、东江特委等。至1940年底,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撤销广东省委,另设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致力于领导华南各地的抗日斗争。

  广州沦陷前后,党领导组建的人民抗日武装有:一支是东江抗日武装,由王作尧、曾生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组成。其中王作尧部由增城抗日武装、东莞模范壮丁队和常备壮丁队及宝安抗日武装组成,是党通过统战关系建立的队伍;曾生在宝安、惠阳成立的抗日武装,主要由香港海员工人、青年学生和华侨、港澳同胞组成,是粤东南特委、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组织领导组建的队伍。以上两部,后来发展为东江纵队。另一支是广州沦陷后,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农运领袖吴勤组建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党在该部开展政治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党领导的顺德、中山抗日武装,也编入了这支部队。该部后发展为珠江纵队。第三支是在海南岛,土地革命时成立的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队,该部后来发展为琼崖纵队。此外,党在南路、潮汕、北江等地,也分别组建了抗日武装。上述人民抗日武装,其始也简,规模小,装备差劣,但英勇投入抗日战场,筚路蓝缕开拓华南敌后抗战之路。

  除大力组建抗日武装、实行武装抗日之外,党积极开展抗日统战工作。在第四战区政治部,党通过统战关系,安排中山大学教授尚仲衣任第三组组长,该组成员许多是共产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同时动员大批进步青年到抗日军队开展宣传工作。在被称“党外布尔什维克”的陈汝棠领导的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党组织派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加入其中,成立中共支部。日军进攻广州时,该看护班开赴前线救死扶伤,数十人壮烈牺牲于增城朱村。在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中共广东省委从各抗日救亡团体中,调派210名共产党员和600多名进步青年前往学习和集训。总队内成立中共“总支”和“工委”。总队队员亲历粤北会战,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许多人成为东江、珠三角各地人民抗日武装的骨干。

  与此同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军队张发奎、余汉谋等部和地方实力派莫雄、张炎、伍观淇等部,开展坚持团结抗战的各项工作。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在张发奎四战区长官部,成立了中共“特支”。该“特支”为鼓舞、推动张发奎部抗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党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大力争取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援助祖国抗战;或组织回国、回乡救亡团体,到内地参加抗战。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在香港,经粤东南特委动员、组织前往内地参加抗战者,共有65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50人。因抗日统战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广东获得了“统一战线的模范省”的称号。

  省港秘密大营救及与盟军的情报合作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于12月25日沦陷。这时,大批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仍聚集于香港,并有不少归国华侨、国际友人滞留香港。中共中央、南方局遂发出抢救困处香港各界人士的紧急指示。为此,中共“南委”、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粤南省委和东江抗日游击队等,立即行动,精心策划,密切配合,全力组织了一场秘密大营救。营救工作从一一找寻隐居于各街巷的营救对象开始,然后想方设法,将他们分途从海路、陆路转移至内地。从陆路转移者,由游击队员秘密护送,偷渡日军封锁的维多利亚海峡,经九龙上青山道,历尽艰险,护送至东江游击队驻地,然后转移至大后方。这是一项特殊而又艰巨的任务。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共救出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知识青年及其家属约800人。其中有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胡绳、黎澍、乔冠华、范长江、梁潄溟、胡风、高士其等,并有国民党若干军政人员和他们的眷属,以及英、美、比、荷、印等国人士,同时保护香港市民安全撤离和疏散。

  以上,当香港沦陷、人民危在旦夕的严峻时刻,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责任担当,成功开展了一场虎口秘密大营救。这场大营救受到了中共中央通令嘉奖。这是共产党人对祖国抗战的特殊贡献,是华南抗日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日军入侵香港后,1942年1月,东江曾生、王作尧两部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并成立广东军政委员会。抗日游击总队之下,于2月间在香港新界西贡半岛成立港九大队,下设长枪队、短枪队和海上队。长、短枪队飘忽无常,来无踪、去无影,活跃于港九市区,狠狠打击日军、剪除奸伪,令敌闻风丧胆。海上队则乘风破浪、扬帆海上,出其不意地奇袭日伪军。各地人民抗日武装还出没于纵横交错的河渠间,在水网地带展开抗日游击战。

  秘密大营救时,港九大队成立“国际工作组”,积极营救被日军囚禁于集中营的港英各界人士,成功救出赖特上校、赖濂士中校、祁德尊少校等英军官兵,以及一批国际友人,总共达数十人之多;随后,又救出美国航空队多批飞行员,如克尔中尉等,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英美盟军因此十分看好东江抗日游击队。此时,正值盟军在太平洋大举反攻,并准备在华南沿海登陆之时,盟军遂主动要求予以支援和配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广东抗日游击总队与盟军通力合作,以袁庚为处长的情报处,为此开展了大量艰巨的工作,建立南至香港、北至广州、东至海陆丰、西至珠江东岸的情报网,将所搜集的关于华南日军的据点、日军动态、香港机场、船坞、油库情况等军事情报,大量提供给盟军。后来,英皇乔治六世给港九大队“国际工作组”负责人黄作梅颁发勋章,对其贡献给予表彰。

  百折不挠,在战斗中发展壮大

  1942年5月,中共“南委”和粤北省委因叛徒出卖而遭敌特破坏,张文彬、廖承志等领导人被捕。然而,共产党人并未停止战斗。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广东“省临委”于1943年初成立,由林平任书记,主要负责人民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的工作;梁广负责在敌后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湛江)秘密从事抗日活动;连贯则负责联系国统区的党组织,开展抗日统战工作。

  1943年后,日军为挽回太平洋战场的危局,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在广东,则对广九路、南路、西江、潮汕和粤北,发动大规模进攻,广东面临全面沦陷的危险。华南敌后抗战,形势更为险峻。为此,中共中央指示广东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大力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样,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在更为坎坷、曲折的征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1943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江纵队成立后发展迅速,半年间扩大到6000多人,并陆续派出部队挺进粤北、粤赣边区和岭东韩江地区,开辟大片新的抗日游击区。至抗日战争胜利时,东江纵队发展到约1.2万人。

  1944年秋,琼崖独立总队改扩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委。琼崖纵队成立后,挺进五指山区,建立以五指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到抗战胜利时,琼纵发展到7700多人,另外有民兵一万多人。

  1944年10月,“中区纵队”宣布成立,由“广游”二支队和顺德、中山人民抗日武装组成。1945年1月,“中区纵队”留在珠三角的部队,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与此同时,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由“中区纵队”之西进部队和粤中(新会、台山、鹤山)人民抗日武装组成。以上两部共约3000人。

  陆续成立的敌后抗日部队还有: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韩江纵队,以及在粤北成立的西北区抗日同盟军、始兴风度抗日自卫大队,在西江成立的郁南民众抗日游击队等。

  1940年,中共中央将上述东江、珠三角和海南岛等几支部队总称为“华南游击队”。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在与中外记者谈话时曾指出,中国有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在华南敌后战场抗战者,为中共领导的游击队。“华南游击队”后称“华南抗日纵队”。至解放战争时期,东纵、琼纵、珠纵等华南敌后抗日部队,分别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琼崖纵队、桂滇黔边纵队、粤桂边纵队、粤中纵队和粤桂湘边纵队。

  由上可知,在党的领导下,华南各地人民抗日武装逐步由分散作战、争取立足转为配合作战、向外发展。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广东干部会议在罗浮山召开,成立中共广东区委。至此,广东共产党员人数增至2.7万;东纵、琼纵、珠纵等部总人数近3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德作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将“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列,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敌后抗战,功绩长存,彪炳史册。

  作者曾庆榴,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编辑:顾萌萌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