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2024-06-03 11:03 来源:南方日报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化和新技术浪潮背景下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把脉定向,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生产力革新的迫切需求。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深刻理解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科学揭示其丰富内涵,明确其发展路径,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要明确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何为生产力?何为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力量还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从理论演进来看,18世纪经济学中开始出现了生产力的概念,即把能够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某一要素或自然条件称作生产力。如早期经济学家普遍把“土地、河流”等自然要素视为生产力,魁奈和李嘉图把“土地、人口、资本”看作生产力,亚当·斯密前进了一步,提出了“劳动生产力”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提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认为生产力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人的生产实践能力,即改造客观对象获得一定产品和使用价值的能力,表现为一定的规模、布局等。

  从发展维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和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力主要以“信息生产力、知识生产力”为表现形态,文化生产力作为现代生产力形态,具备了信息化、高知识、高智力等特征,区别在于:精神属性是文化生产力自身与其他物质生产力相区别的特殊性,是其本质属性。从二分法角度看,文化生产力应包括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首先是内容生产,因此文化生产力的三要素为:内容生产者,生产内容的生产资料以及文化生产对象。

  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性、高效能、高质量”为显著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理论的结合,是对文化生产力理论的深化和实践。与传统文化生产力相比,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对象和新的生产模式。新的生产要素是指新的内容生产者,文化劳动者从单一、专职的脑力劳动群体演化为集专职、兼职、智能机器等形式于一体的混合文化劳动主体;新的内容生产工具,是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文化生产中居于主体作用并渗透到文化生产全过程;新的文化生产对象,是指文化劳动对象由有形延展至无形领域;新的文化生产模式,则是指内容生产者、消费者、获利者身份重叠,文化生产不仅生产出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而且也生产出消费文化产品的主体。总之,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高效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新性为发展特征,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新类型。

  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涉及多个领域的工作,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与文化科技发展的新赛道相伴而生,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和新消费,为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第一,培育新产业。首先,全面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文化产业化。推动形成一大批以提供数字技术、信息、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文化新业态,并以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拓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其次,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科技领域延伸,比如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结合,提升文化领域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加快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要依托数字技术加强对文化资源的采集录入、分类整理和标注标识,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培育壮大全息展演、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体验等新业态,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

  第二,发展新模式。伴随着技术进步与创新周期缩短,技术滥用与监管不足,以及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化过程中面临的“有产业、无体系”“有链条、不畅通”“有要素、不协同”等矛盾与问题凸显,制约了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和效率的提升。因此,推动文化跨界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成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点。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两道“融合命题”:一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二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要加速推动文化资本、科技资本、金融资本、数据资本、人力资本等核心文化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与流动融合,通过集聚创新形成新的融合发展优势。例如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文化+”的特色发展模式,如华侨城的“文化+旅游”、腾讯的“文化+科技”、雅昌的“文化+艺术”、华强方特的“文化+创意”等等,并朝着“文化×”的方向转型升级。文化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具有了新内涵,形成了新模式。

  第三,发展新动能。数字文化经济是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作为数字经济和文化经济融合的新经济形态,数字文化经济将科技与文化这两个渗透到经济社会运行各个环节的变革力量和影响因素纳入一体,推动经济社会进入智能化运行状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文化新业态近2年营收逐年攀升,增速和占比屡创新高。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7%,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3%。2023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3%,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由此可见,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正在迅速被激发,数字文化生产力的效应日益显现。

  第四,拉动新消费。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新的产业和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和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推动消费升级和文化消费的增长。首先,要注重挖掘和培育文化消费的潜力。通过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培育文化消费习惯和氛围。同时,提供精准化的文化内容生产与投放。如受众依托数字技术在互动短视频、互动小说、互动网络剧等方面形成社群活动,催生出“共创式”文化生产新业态。其次,要加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文化场馆、艺术表演中心、数字文化展览馆等,提升文化消费的场所和平台;加强文化产业的线上渠道建设,拓展网络文化消费的空间,促进线上线下文化消费的融合发展。最后,要加强文化消费政策支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推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释放文化新消费的能量和潜力。

  作者周建新、骆梦柯,单位: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

  本文系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深圳大学卓越研究计划重大攻关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研究”(2YZD2310)资助成果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