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版图中,城市的灯光熠熠生辉。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镇人口的占比将达到68%。城市化快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也引发资源环境供给与人口经济活动需求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不稳定、基础设施老化、人口老龄化、生活成本上升、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因此,在发展中推进城市的可持续更新和发展模式适时转变已经成为共识。
在可持续更新中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24年的67%,城市成为人口和经济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逐渐从大规模增量建设时期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时期。当下,我国超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其核心要求就是通过实施更新行动,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此背景下,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分两批次共计选取35个城市进行资金补助,支持其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推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加强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的构建完善,我国将进入以城市可持续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
在可持续更新中促进城市结构优化
城市结构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空间结构直接关乎城市的资源要素承载能力。一般而言,一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会经历多轮空间拓展,逐渐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进。在不断迈向成熟阶段的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并趋向稳定,依靠大规模扩张式建设推动发展的潜力将越来越小,而依托可持续更新和空间精细化治理则更有助于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未来,推进城市可持续更新需要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为依托,以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低效园区存量用地开发再利用为重点,统筹核心功能强化与非核心功能疏解、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质量。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街区、金融街区、创业街区、历史街区、文化街区、人工智能街区、国际化街区等,有针对性地导入高端要素资源、高附加值业态和高技术优质项目,推动空间转换和功能提升,形成一批承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新增长极,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要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微改造和智慧化升级,提升城市内部各区域板块的整体连通性和可达性,推动形成居住空间与生产空间、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慢行空间与商务空间有机融合、相互赋能的城市空间结构。
在可持续更新中促进城市功能完善
回顾全球城市发展历程,工业经济时代城市的功能以生产为主,主要关注生产的效率与便利性。当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更加关注人的发展,逐渐从以效率为导向转向以生活为导向,宜居功能更加彰显。事实上,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不仅是投资生产的好地方,也是居住生活的好地方。可以预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城市也必将经历从生产型城市向生活型城市的转变,即不再高度执着于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而是更加追求在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中让人的工作生活节奏适度慢下来,能用更多时间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美好体验。
借鉴世界上先进城市加快推进超级街区和步行城市建设经验,在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可从街区和社区等多尺度进行系统性设计、全要素协同塑造,强化消费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通过技术性和结构性改造,增加市民和游客在公共空间、消费商圈、休闲区域的停留时间,以消费促进经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可选取一批有条件的区域进行试点示范,践行从以车为先转向以人为先的理念,通过更新改造提高城市慢行空间规模和品质,合理布局文化艺术、展览博览、美食购物、娱乐休闲等设施和业态,让人们愉悦享受更多美好时光,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烟火气、亲切感和吸引力。
在可持续更新中促进城市文脉赓续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事实上,在城市建设步入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文化软实力对增强城市吸引力和扩大城市影响力的作用更加凸显。世界上许多知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不约而同高度重视通过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具个性的城市风貌。如伦敦对金丝雀码头的改造十分重视水系保护和滨水空间建设,旨在凸显其港口基因和码头文化印记;纽约在推进高线公园建设过程中,亦保留了原有的轨道线路和工业文化遗迹。
未来,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机制,严守历史文化保护底线。对古城古街古镇古村等历史文化重点地区的改造提升,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更多采用“绣花功夫”进行织补式更新和微改造。严格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深度挖掘和彰显城市历史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在守正创新中推进城脉、文脉、商脉融合发展。
在可持续更新中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要以人民是否满意和幸福作为评价标准,着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供给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下,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精准识别多样化民生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具体而言,促进闲置低效物业社会服务功能改造,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提升高品质养老、托管、教育、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升级,夯实智慧城市基础底座,支撑城市更加高效顺畅运行。充分尊重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意愿,健全宏观—中观—微观多层级多主体参与机制,分类推进社区更新改造,营造邻里愉悦交往的生活环境。优化社区便民服务布局、提升社区商业业态品质、创新社区消费场景,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社区宜居水平。提高城市绿地、口袋公园和公共空间的面积,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空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面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疾病传染、经济危机等突发事件以及日益复杂且不确定的外部环境,维护城市安全韧性已经成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安定的关键所在。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必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整体性、系统性构建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数据安全等在内的安全防护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确保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序、智慧高效。
作者覃剑,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