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在智能化背景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5-10-28 11:34 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当前,在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重要驱动力的智能化浪潮中,如何确保技术进步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同时,同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最终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既是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重要的理论议题。

  关键问题:智能化背景下的现实挑战

  当下,智能化在驱动社会生产力飞跃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与就业的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进程。

  就业数量的“增减”挑战。初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能创造新岗位,呈现就业净增长态势。但笔者研究表明,该影响可能呈现“倒U型”趋势,即随着技术成熟和普及,其替代人工的效应将逐渐凸显,对未来就业总量的稳定性构成潜在压力。

  就业结构的“极化”挑战。智能化加速了“技能偏向性”变革,高技能研发与应用岗位需求激增,而大量中低技能的常规岗位则面临萎缩。这加剧了劳动力市场内部分化,形成了“技能鸿沟”,亟须研究应对。

  转型升级的“瓶颈”挑战。面对技能重塑的迫切需求,市场自身调节存在失灵现象。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为在职员工提供系统性培训的意愿普遍不强;员工个人也因未来不确定性而参与提升的积极性不高,形成了“双低”局面,阻碍了人力资本的整体跃升。

  理论范式:“赋能—重构—共富”的整合路径

  为系统应对上述挑战,我们要超越“机器换人”与“创造与替代”的简单争论,构建一个更具时代意义的“赋能—重构—共富”框架,明确从技术应用到社会目标的完整逻辑链条,为在复杂局面中抓住主要矛盾、制定有效对策提供科学路径。

  赋能要明确价值导向。“智能化”的首要价值在于赋能于人、赋能于实体经济、赋能于千行百业。它应作为提升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激发人类创造力的“增强器”。政策的核心应是鼓励和引导那些能够促进“人机协同”、提升人的价值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确保技术向“上”与向“善”同步。

  重构要正视客观进程。深刻的技术变革必然带来生产关系、劳动分工和社会结构的重构。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岗位更替与技能迭代等。政策的关键在于主动管理、科学引导这一进程,建立风险缓冲机制,确保社会在转型中的平稳与公正。

  共富要锚定最终目标。“为谁赋能、向何处重构”的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要求,在“赋能”阶段就要注重机会的普惠均等,在“重构”过程中必须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最终通过初次、再次、三次分配协同发力,确保技术进步的成果由全民共享。

  实践方略: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足于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战略部署,在“赋能—重构—共富”理论框架下,需要构建一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四位一体”治理体系,推动智能化发展行稳致远。

  强基固本,构建全民终身的“人才链”。在“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投资与发展置于突出地位。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同时,积极探索设立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的“国民技能更新账户”,打造一个灵活、开放、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网络。

  赋能实体,打造融合共生的“产业链”。为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就业创造潜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特别是在制造业、现代农业、生活服务业等关键领域,支持开发辅助增强型、人机协作型的智能技术,催生新职业、新业态,并激励企业在追求技术效率的同时,履行创造高质量就业的社会责任。

  兜底保障,织密坚实可靠的“保障网”。为有效应对转型风险,必须建设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在于顺应平台经济、灵活就业等新业态发展趋势,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逐步、全面、公平地纳入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体系,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失业监测与预警系统,为受冲击群体提供精准、及时的帮扶。

  提升效能,健全敏捷现代的“治理力”。确保对智能化发展的有效引导和规范,必须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算法伦理、数据安全和反就业歧视等方面;建立跨部门的就业影响监测与评估平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技术始终向善而行。

  总而言之,迎接智能化时代的挑战,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好技术赋能、社会重构与共富目标,构建起协同联动的治理新格局,方能驾驭变革,化挑战为机遇,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作者王春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