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2-11-22 12:10 来源:南方日报 崔占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用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审视中华文明,强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自觉,增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增强历史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积淀深厚的独特文化价值体系和发展形态。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礼乐伦常、诗词歌赋,绘就了蔚为壮观、精彩纷呈的中华文明巨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成就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五千多年深厚的中华文明,为我们增强道路自信提供了足够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视野研究中华文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演进逻辑,深入推进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研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提高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传承创新发展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和内生动力,也是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和显著优势。以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儒家学说为例,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为政以德”到战国时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代朱熹的“格物致知”,从明清时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儒家思想在顺应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承创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基业长青的生动缩影。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观看待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培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新时代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在文明传承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深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明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情怀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交流对话中延续辉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交流交往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容并蓄中历久弥新。

  新时代继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首先要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其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