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这个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5000多年,中华民族以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伟大的民族,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固本铸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引导青年一代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家国情怀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思想理念,内化为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心理基因。《诗经·鲁颂·有駜》提出“夙夜在公,在公明明”,认为日夜勤于公务、为国家操劳,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高度的责任心。《尚书·周官》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认为为官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报任安书》),体现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秋瑾“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炎黄子孙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个人理想追求中融入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修身励志
儒家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道家向往“无所待”的逍遥游境界,追求人格的独立。在儒道文化互补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达则普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穷则自觉进德修身,正如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认为已经具有这么多的内在美德,仍要加强对优异才能的进修。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告诫后人以淡泊宁静的心态修身励志。有的文人志士修身励志甚至达到了“慎独”的崇高境界。
修身励志是一种自觉的操守历练,其当代价值就是与“兼济天下”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自律、学习提升自我,抵御浮躁社会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夯实安身立命的基础。修身励志的历练,既为个人提供“向内修心,向外立身”的处世之道,也为社会凝聚自立自强的共识。
人格节操
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强调为了成全“仁”而不惜付出生命的气节。《礼记·曲礼上》提出“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要求在利益与危难前坚守道德底线。作为一种品质,人格节操是抽象的,古人往往借助某种物象或事象之载体,使人格节操具体可感,于是“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便成为象征人格节操的审美意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以经冬不凋的松柏比喻坚韧的人格。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以石灰托物言志,表示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坚守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以竹明志,表达正直不屈的刚劲风骨,展现不随波逐流、不畏强权的高尚精神。
时隔千百年后的当代读者,从上述脍炙人口的作品中,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之气,一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个体尊严,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将传统的人格节操转化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坐标系,既是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脊梁,也是社会良性运转的价值基石,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洪流中,仍然能够保持精神的高度、闪耀人格的光辉。
重义守信
诚与信互为表里,诚是内在的道德根基,信是外在的行为准则。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体现。荀子提出“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认为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只有保持内心的真诚,才能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信是指诚实不欺、遵守诺言。孔子将“信”视为立身之本,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即人若无信,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还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即言行要一致。韩非子提出“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认为小事守信才能树立大信誉。《论语·学而》提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指守信需符合“义”的标准,合乎道义的承诺就要实践。
重义守信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标识之一,其当代价值在于不仅是个体的道德行为规范,更可推广到社会治理、对外交往等领域,使之成为交际伦理、治理伦理乃至外交伦理的共同规范。
作者吴晟,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