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重逻辑与辩证关系

2024-06-23 19:57 来源:南方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行”是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本逻辑前提。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肌理和思想架构,对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与认同,提升他们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青年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来过中国,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问题普遍存在疑惑,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发学生浓厚兴趣。总的来说,笔者发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掌握普遍存在“熟而不知,知而不悉,悉而不深”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挖掘学生感兴趣存疑惑的真问题,剖析问题根源,把准问题脉搏、对症下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追根溯源,从理论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适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剖析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课题,以理论创新推动引领实践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完善。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理论体系及观点,对人类探索社会规律和自由解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全人类,在整体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在西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却不限于欧洲,其科学性、批判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受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深刻影响和科学指引,以及中华文化基因中镌刻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得以诞生,诠释了中国宏大的格局和视野。在面对世界性难题时,中国一向站在全人类的视角积极献策建言,为世界人民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适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规律,包括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实践活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规律等,这些规律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性。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并非现成的答案,或是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而是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它绝非一个封闭僵化、停滞不前的理论体系。相反,它始终与时俱进,伴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而持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所倡导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并非仅指坚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或特定论断,而是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并加以创新,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也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的具象化表达。

  (三)马克思主义内涵的承续和外延的丰富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在指引中国应对不同历史阶段和时代挑战的过程中,对于认识、解读、处理及回应各类问题的实践,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历史逻辑: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一)在中国革命中应运而生

  中国化和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检验。应以百年党史为实践脉络,将学生带入特定历史环境,在沉浸式漫游中体验教学内容。

  首先,深度还原探讨革命初期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如何认识和怎样对待这个从西方引入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坚持将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此,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照搬照抄和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从历史和客观视角来看,此态度带来的结果必定是惨痛教训。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以创造性的方式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其次,列举历史典例,实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由于部分早期党的领导人缺乏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同时受到国际与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影响,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将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并将苏联的革命经验绝对化,一度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王明等人认为,山沟里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并给毛泽东扣上了“狭隘经验主义”的帽子。毛泽东于1930年发表了声讨教条主义的檄文《反对本本主义》,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从认识路线和思想方法上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初步概括,形成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思想雏形,深入阐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成功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与文化水平均处于落后状态。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渴望通过革命来摆脱深重的苦难,改变自身的命运。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或是机械地模仿外国经验,是无法有效应对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推动其实现中国化、时代化。

  (二)在中国实践中创新发展

  回望百年党史,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论持久战,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的华章,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指导,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从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为解决中国不同阶段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从建党之初选择马克思主义,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创新与突破,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出了新路径,尤其给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典范。

  三、实践逻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双向奔赴

  从纵向维度来看,这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随着《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奔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又是马克思主义洞察中国之变,探微中国之路,奔赴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被压迫国家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稳步前进,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

  从横向维度来看,这是一场映射在“两个结合”中的双向奔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譬如“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等,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得以自由全面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辩证唯物主义”等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二)科学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辩证关系

  百年党史是一部开拓创新、勇于探索、苦干实干的奋斗历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得到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精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又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里的“具体实际”包含了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都是和不同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引领者,也是其主题的决定者。每个时代的理论都是其独特背景下的产物,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分别针对解答“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

  作者何书杰,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