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在特质和价值蕴涵

2024-09-02 14:32 来源:南方日报

  “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文明话语的标识性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寻求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体现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发展的蓬勃生命力,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实践。阐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对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在特质和价值蕴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体,具有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和生命力。然而,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现代文明和“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困局,中国人民开启了救亡图存和追寻现代化的艰难探索。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追求现代文明的过程经历了从向西方学习物质科技到学习政治制度的变化,但都未能挽救中国社会的危局。

  面对“古今中西之争”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前提性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内生力被激活,开拓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广阔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迈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又要重视精神文明,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促进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并以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深刻阐发中国道路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将有力地作用于新时代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推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二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融合和再创造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不是静止的、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不断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是其内在特性。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又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中华文化的历史深蕴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活力,是二者相互依托、相互成就的文化结晶,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立足并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需要实现中国化并与中华文化的生命体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生命载体与情境、注入了民族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时代现实,需要实现自身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深刻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及蕴含的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意义。

  新的文化生命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文明发展道路贯通一体,确立起扬弃西方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和融贯古今的大历史观,从而有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现代汉语中的“文明”往往对应着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但事实上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现代文明观随着工业生产和殖民活动而走向世界,试图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普适性的价值规范。但这种文明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潜藏着一种“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逻辑,并把这种对立转化为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导致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割裂和非西方国家对自己民族历史传统的消解。

  与此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明”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天地宇宙、人文道德的洞察,是通过教化来使人内蕴的天地之德不断开显的过程,天地人在这里不是相互对抗和区隔的,而是构成了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历史即是这一生命体不断开显实践的文明发展过程。如《周易》有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基于文化生命体的文明观表明文明作为天地人互动的生命共同体,不同文明具有不同的生命体形态,不能彼此置换和替代,而是应在多样性中交流互鉴共生;现代与传统也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生命体不同开显实践阶段的连续历史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理论蕴涵,其作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包含新价值理念的文化形态,积极地反作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新的文化生命体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使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文明发展在现代化实践中融为一体和焕发新生机,使中国现代化实践具有了“中国式”的精神标识。新的文化生命体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华文明为“根”,为中国式现代化扬弃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模式提供文化资源,使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选择和智慧。

  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增强精神力量。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以文明传承、文化繁荣为前提和支撑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是抽象的概念,其以传承历史和引领未来为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构建创新、包容、开放的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新型文化形态拓宽了人民的文化视野和选择,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的历史主动、文化自信、文明认同,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活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实践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培育和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平等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破解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吴之声,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GD22YMK0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委托项目(GD24WH01)、广东省社科联扶持省社科类社会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项目(GD2023SKFC27)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