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高新科技领域仍存在“小院高墙”“脱钩断链”风险与“卡脖子”问题,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产业升级压力增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一系列风险挑战不容忽视。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科技创新,切实把创新驱动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对“科技依附”发展模式的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科技依附”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道路。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在许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正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十四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一系列政策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科技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我国科技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正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这一转变不仅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影响着社会治理、生产方式与民生福祉,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也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坚持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追寻过程中的历史选择,是对现代化理论的规律性认识;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涉及范围广、攻坚难度大,同样需要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总结经验,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科技实践。在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个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是: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这是科技进步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特征。党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确保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创新体系优势,从而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
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总结和深化对科技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三个统一”的规律性认识: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统筹布局,又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二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统一,在关键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统一,通过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健全成果转化机制等改革举措,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三个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揭示了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制度变革、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共生关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通过不断推进科技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实现了科技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同频共振,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科技发展道路上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科技强国,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在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的前提下,科技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形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赋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社会基础,是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关键举措。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五个基本要素必不可少: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可以说,坚持科技体制改革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也是构建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必然选择。
作者饶异,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