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运营模式:阳东对虾产业园调研实录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四十五)

2023-03-14 11:42 来源:南方网

  阳江市是广东省的渔业大市,而阳东区则是阳江市渔业的核心区域。阳东区位处阳江市东南部,南面临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助力了海水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渔业是阳东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对虾养殖是阳东渔业的重要支撑部分。调研团队走访阳东对虾产业园,了解阳东对虾产业发展特色,了解阳东对虾产业园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一、阳东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一)由家庭作坊迈向规模化

  对虾养殖产业是阳东区的传统优势行业,对阳东经济发展推力巨大。80年代初期,阳东是全国最早一批开始围海养殖对虾的地方。90年代开始,养殖对虾是家庭作坊模式,呈现零散的特点,不仅要看天吃饭,而且规模较小,赚取的利益不多。养虾大多依靠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经验,无法做到科学、合理、有效,还因此污染了环境,导致养殖难以为继。2019年,阳东区开始围绕“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对虾养殖强区”的发展目标,在大沟、东平、雅韶、新洲四镇启动对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过去单兵作战的对虾养殖户集中到产业园中,使养殖统一化、规模化、规范化。目前,对虾产业覆盖率达到50%以上,已建成能够满足加工原料需求的养殖基地,形成了对二三产业的有力支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二产)与农业总产值(一产)比达到2.5∶1。产业园对虾产业年总产值达到31.23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85%

  1.本地龙头企业进驻产业园

  产业园引进当地养殖对虾的龙头企业入驻,现有新鸿发、南湾水产等多家,形成了较好的带动效应。产业园内有农业企业59家,比创建初期增加了6家,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比稳定在90%以上。

图片 1

三丫渡养殖公司是阳东对虾产业园的龙头企业之一。摄影:陈旭东

  2.打造对虾全产业链

  产业园致力打造“生产-加工-冷链-营销”的全产业链,新建成对虾加工中心7000多平方米,新增采收、加工、物流等装备5套及大型成套加工生产线7套,新建冷库2个,增加库容10000立方米,新增年加工水产品790吨以上;在对接批发市场、商超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产业园内各实施主体及养殖大户积极与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电商平台对接,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建成农产品加工营销展示中心2350平方米及旅游特产风情馆550平方米,打造农产品品牌展示窗口,带动特色农副产品展示销售和休闲旅游发展。

  3.对虾产业发展成效

  如今,产业园对虾产业年总产值达到31.23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8.85%。完成对虾高位池养殖改造280亩,建成工厂化循环水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60亩,搭建养殖设施大棚310亩。增氧机、水质监测、投料、视频监控、鼓风机、变压器、检测设备、配套用房等设施设备齐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园内6个对虾养殖示范基地已全部正式投产,亩产量均在5000斤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对虾规模化养殖3万亩,对虾总产量约3万吨。

  (二)由传统发展模式迈向数字化发展模式

  1.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产业园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阳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科研单位展开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引进水产品加工干燥设备、养殖场尾水处理水质的实时监测和设备远程联动控制的一体化设备,对虾工厂化循环水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在产业园区内普遍推广。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之后,产业园运用卫星影像分析、大数据处理、多光谱监测模型、数值气象预报模型等先进技术,构建“空--地”一体化园区农业管理大数据平台,对产业大数据、投入品管理、农业生产设施控制、水质监测、对虾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电子商务等内容进行整合与集成开发,全面提升数字化服务与应用能力。

  2.高科技养殖

  产业园用智能和科技为养殖对虾赋能,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新鸿发水产公司建立了两个标准化养殖车间,实现了不受天气影响、水质可控、减少病害、提升品质等成效。南湾水产以现代微生物技术(生物絮团)为基础,运用三阶段跑道式养殖池设施和高效循环水处理技术,养殖密度高、零排放、饲料系数低,可实现在线实时监控、智能化调控与投饵,水循环利用率达90%,轻松帮助企业实现稳定年产8造对虾,单产5公斤/平米以上。

现代化对虾养殖场正在养殖高品质对虾。摄影:陈旭东

  3.数字化管理对虾养殖

  产业园养引入外部机构构建对虾数字化管理基础和发展对虾数字化管理模式,委托第三方团队在走访调研、评估产业现状、分析论证项目技术可行性以及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运用卫星影像分析、大数据处理、多光谱监测模型、数值气象预报模型等先进技术,构建“空--地”一体化园区农业管理大数据平台。对产业大数据、投入品管理、农业生产设施控制、水质监测、对虾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电子商务等内容整合与集成开发,全面提升园区数字化服务与应用能力。同外部机构和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开发主导产业新产品5个,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干品设备等新技术3项。

鼎元数字循环养殖系统提高了对虾养殖产业效益。摄影:陈旭东

  (三)产业园三大模式助力农民迈向共同富裕

  阳东对虾产业园的建设带动当地相关农户1231户,产业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3万元,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5%以上。引领带动当地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通过三大助农模式助力养殖户迈向共同富裕。

  1.订单+标准+培训合同模式

  政府给产业园搭台,全面推行“订单农业”。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明晰责权,实行合同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产业园对虾养殖订单率达到50%以上,带动1000多户农户增加收入近亿元。

  2.企业+养殖户+培训+就业流转聘用模式

  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或养殖水域滩涂,农民在获得流转金的同时,可以在基地从事对虾养殖,也可以进入企业务工。产业园适宜对虾养殖水域滩涂的流转率达到55%以上,对虾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民常年务工和季节性务工达到1万人。

  3.协会/合作社+农户服务协作模式

  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组建阳江市阳东区大沟镇三丫村对虾养殖协会,通过协会外连龙头企业和市场,内连每家每户,统一为农户对虾养殖提供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构建“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

  二、阳东对虾产业园发展存在问题

  (一)散户获取专项资金支持较为困难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特点是有若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专项资金也会落到龙头企业上,企业按照相应的出资配比进行技术、基础设施等投入。而基数较大的散户则无法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难以扩大规模且需自行承担风险,难以调动自主性和积极性。只侧重数个龙头企业的支持,不利于培育小微农户做大做强,也会导致部分企业越来越富裕而散户收入却没有增加的尴尬局面。

  (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仍然停留在“看菜吃饭”的投入阶段,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资金缺乏,对虾种苗繁育研发投入不足。养殖企业及农户需要去湛江等地引进虾苗,路程相对较远,运输条件难以得到保障,虾苗到本地后的存活率下降明显且品控难以保证,影响产后经济效益。产业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大型养殖场环境监控、水质监控及投料仍需依靠人工操作,水产品冷链仓储、加工、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也依然突出。

  (三)对虾产业集聚效益不足

  阳东对虾养殖散户及中、小型养殖场仍占大多数,对虾及水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仍停留在中小型企业扎堆发展阶段,同质化较为严重,容易产生价格竞争。阳东对虾目前并未打通全产业链,主要企业处于中游产业链,受制于上游研发门槛和下游的市场增值门槛。

  三、阳东对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建议

  (一)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和散户并举

  要让部分助农资金能够真正直接到养殖户手中。相关政府部门发放资金的模式可以适当优化调整。第一,基层公共管理人员要深入到基层中去,询问养殖户的资金困境,了解资金是否有到农户手中,明晓助农资金发放模式的弊端在哪里。第二,统计养殖户资料,按照对虾养殖户的困难程度和信誉程度直接发放资金到养殖户手中。第三,将一部分助农资金变为助农保险,提高渔业保险的理赔率,降低养殖户购买保险的耗资。

  (二)完善对虾产业园的硬件建设

  第一是加大对虾种苗繁育能力建设,发挥龙头企业技术优势,鼓励企业建设区域性对虾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是加大整合涉农资金投入,完善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引导实施主体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场设施装备水平。

  (三)对虾产业从一产迈向一二三产品牌化联动发展

  一是加大对虾二、三产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地企业仓储、初加工、深加工、流通、销售能力。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企业;积极利用国家级中心渔港东平渔港优势,打造对虾产业集群;积极支持渔业加工企业发展对虾预制菜,争取使其成为“漠阳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通过节事活动和媒体报道等渠道,重点提升阳东对虾的公共品牌影响力。三是渠道端和销售端要支持流行的传播模式和带货模式,拓宽对虾的销售渠道。

  (陈旭东: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陆剑宝: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