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深刻体现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大学应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和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中现代大学使命。一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科学革命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技术革命是带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变革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而教育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向创新驱动。教育发展既是基本公共服务,又是人力资本投资。三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教育始终是推动生产力变革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深刻把握现代大学建设的战略支点。一是始终聚焦高素质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大学需打破学科壁垒,发展跨学科等培养模式,加强基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致力培养创新能力强、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突出的顶尖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的“大师”和“战略科学家”。二是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大学要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组织团队与平台,取得理论和技术突破,服务科技自立;优化学科体系,布局紧密结合国家需求领域,培养创新人才;深化科教与产教融合,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营造开放发展生态系统。大学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加强知识技术引进与再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外学术融合,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营造开放生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国际影响力。
深刻把握现代大学建设的保障体系。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体实施机制,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将综合改革作为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着力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改革具体举措执行力和落实力,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构建有效的内部监督与风险防控机制。三是优化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办学资源配置。建立与国家战略需求及大学发展定位相匹配的稳定资源配置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统筹处理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存量与增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作者胡钦太,系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广东省数字教育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