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究竟“高”在何处?
一是重大使命新高度。全会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使命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以“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主线,推进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是市场化进程新高度。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更好”“更加”等词,体现出我国市场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市场化程度迈向新高度,既因应历史,更重在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次全会再次强调这一重大任务,因应了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在推进新要素市场化进而使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这既体现了市场化进程的“广化”,更体现了市场化进程的“深化”。
三是市场体系新高度。全面推进商品市场化与要素市场化,必须突破地区间行政性市场分割局面,实现市场一体化与产业一体化。全会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高标准市场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宏观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中观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促进地区分工协作的关键;微观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供求平衡、降低流通成本的关键。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把这一优势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微观基础新高度。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微观基础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新高度。本次全会提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既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制度保障,更是夯实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制度保障。
五是对外开放新高度。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意味着,要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构建全领域、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快塑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对外开放新高度体现在,既谋求全球融资,又谋求全球融智;既着眼全球市场,又着眼全球生产;既生产全球产品,又生产全球服务;既树立中国品牌,更讲好中国故事。我国既要成为全球交换大系统的协调者,又要成为全球生产大系统的协调者;既是世界制造中心,又是全球消费中心。
六是经济治理新高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次全会提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从有为政府转向有效政府进而迈向高效政府的进程。“高效市场+高效政府”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基础。
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又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更为长远的未来发展提供体制支撑。
作者刘金山,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