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022-11-15 11:46 来源:深圳特区报

  提要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将我国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优势,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就要求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巨量生产要素优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提高国内大循环效率;发挥海量创新资源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论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都处于世界前列,但是近代两三百年的封闭曾经造成了我们的落伍。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在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模式和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把握开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更加明确的决心和更为清晰的思路,在新征程上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

  从梯次开放到全方位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典型特征是在空间上形成的以区域开放为起点的开放模式。以兴办经济特区为起点,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梯次开放格局。事实证明,当时的这种梯次开放格局是一种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地理状况和开放探索的有效格局。在这种梯次开放格局经历10年左右的稳步成长之后,较为明显地形成了由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所构成的沿海经济带,对内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为了进一步深化区域开放战略,党的十四大适时提出,要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由此,我国的区域开放战略就在沿海经济带的基础上,逐步孕育出了沿江经济带和沿边经济带这两个新的开放经济带,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并通过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形成了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由东到西的开放格局的逐步打开和各区域之间在对外开放中相互促进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的区域开放格局又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一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将开放区域规划为沿海和港澳台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及内陆地区,以达致分工辐射的对外开放格局。二是在上述区域内渐次铺开的自由贸易实验区、自由贸易港和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在各区域内部构造出了“开放区中的开放区”和“特区中的特区”的双重开放区模式;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开放合作模式得以同步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先后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实现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2

  从大规模引进外资到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流动

  我国从大规模资本“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既体现了以外向型经济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东亚发展模式特点,也体现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多种发展水平地区共存的经济体实现起飞、转型到跨越的中国发展模式特点。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国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投资区域和投资领域逐渐扩大,投资金额不断增长。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流入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外资接收国。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04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4万亿美元。我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推动了产业链从无到有的成长,并逐渐发展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资本充裕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对外投资不断增加。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此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并呈现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区位选择多样的特点,把我国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通过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程加速。2013-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流量为1398.5亿美元,年均增长8.6%。2016年,我国对外资本流出超过外资流入,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也意味着我国从外资引进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实现内外资本双向流动与平衡。2020年,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逆势增长,首次位居全球第一,达到15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球的比例达到20.2%。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全球资本,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引进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引进高质量资本的同时,推动人才高地建设,使高质量资本、技术、人才形成互补,打造全球高端产业集聚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与此同时,我国将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技术、人文等交流合作,完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合理布局,并为世界经济带来新活力。

  3

  从封闭市场到开放市场和双循环

  我国的对外开放过程也可以看作是逐步打通两个市场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和传统的市场。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力扩展对外贸易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进而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发展国内市场。在不断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改造传统市场的基础上,传统产业得以发展,相对封闭的市场不断走向开放。

  自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标以来,通过促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国内市场的比较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和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的规模上都显著扩大,参与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层次不断加深,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成果得以彰显。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国家在近年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同时还不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了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也得以显现。

  为了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利用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回旋空间大的特点,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将我国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优势,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就要求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巨量生产要素优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提高国内大循环效率;发挥海量创新资源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4

  从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到开放体制的推动者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奉行了一条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紧跟全球化浪潮化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为了推动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二大报告就强调,要同全世界人民一道,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利用和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开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在逐步对接国际经济与贸易制度中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对外开放也因此而逐渐进入了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形成制度型开放格局,不仅优化了中国国内的营商环境,对接了国际一流的规则和标准,也将中国带入了更多的国际组织,得以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作者何俊志,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