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届广东优品展、广东旅博会等展会隆重举行,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也将拉开帷幕。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会展经济面临的不仅是促进产品交易、产业升级的任务,更承担起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参与全球治理新机制与塑造国家形象新表达等更高历史使命。
“经济晴雨表”和“社会创新场”
会展作为连接供需、技术、政策、资本的综合性平台,其基本功能并非静态的展销,而是在高密度要素汇聚中持续产生聚合与放大效应。一方面,依托交易撮合与信息集散的即时反馈,它成为观察产业链活跃度与外需变化的“经济晴雨表”;另一方面,借由新技术、新模式与新制度的集中发布与验证,它构成城市治理、产业升级与社会参与交汇的“社会创新场”。
据此,评价其“晴雨表”效能,应围绕三组关键指标展开。一是供采匹配效率,如成交与对接转化率、复访率以及平台线上长尾活跃度。二是技术扩散速度,如新品发布的转化、跨界合作的数量与质量、标准接口的落地程度。三是区域带动效果,如住宿消费、产业链外溢与项目落地表现。与此同时,对其“创新场”属性的刻画应聚焦三类机制。一是制度试验,在真实场景中对通关、绿色认证、数据合规等规则进行可验证迭代。二是数字迁移,以“线下撮合+线上延展”的常态化服务期承接展后需求。三是社会参与,将教育、文旅、科普与志愿体系嵌入,提升公共价值产出。
在上述评价框架与机理视角下,典型实践提供了更具象的论证路径。比如,广交会以“贸易之桥”组织供需对接,形成“线下高密度、线上长尾”的交易闭环,有效提升了匹配效率与规则对接能力;珠海航展通过“展—赛—会—投—产”的一体化设计,把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置于可验证、可交易、可量化的产业链协同场景中,体现了技术扩散与标准接口落地的加速效果。由此可见,当清单化撮合、数字化延展与制度化对接同时就位,会展平台便从一次性活动跃迁为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内外贸一体化的长期性基础设施。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统一大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新质生产力重塑要素结构。由此,会展的“窗口”价值并非一般性的展陈外显,而是将国家战略、地方实践、企业需求、国际规则实现同频对接的制度性安排。
作为政策落地的“接口层”,展会通过制度化发布与现场咨询把宏观政策转译为企业可感知、可操作的事项清单。例如,服贸会以“北京服务/北京方案”将城市级数字服务进行产品化、标准化、可交易化的框架化呈现,使政策红利与服务能力以要素化形态进入企业决策。
作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展会以场景化发布与标杆路演推动技术扩散与标准协同。例如,消博会在新品首发、渠道撮合与品牌出海的“内外双向”机制中,既完成国际品牌入华的渠道优化,也促进中国品牌的规则对接与形象升级。
作为内外循环的“连接器”,会展通过供采对接、渠道拓展与跨境链接支撑内外贸一体化。例如,广东优品展以“市场运作、政府引导”模式办展,前移政策服务并延长展后撮合链条,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高效联通。
在地市层面,广州、上海、深圳、成都等枢纽城市通过“总部经济+展会平台”实现能级跃升并形成区域协同。可见,展会正从单点活动向“数据中台—场景运营—标准接口”的平台型基础设施演进,其治理逻辑从“组织一次活动”转向“运营一个平台”。
为度量这种“窗口”效能,建议建立“三清单、两转化、一指数”的测评框架。即以政策与服务清单、项目与资本清单、国际合作清单作为平台供给与链接的结构化载体,以“参展到签约”“路演到落地”两类关键转化刻画从注意力到交易、从展示到生产的效率曲线,并以包含开放性、标准化与数字化程度的综合平台化指数统筹评估治理能力与可持续性。
会展经济的更高历史使命
当会展由一次性经济事件上升为国家级平台、由单纯商业活动拓展为文明实践,其功能指向已超越“促成交易”的狭义目标,体现为三重结构性跃迁:一是制度化参与的开放格局,在绿色、低碳与数字合规等规则体系中实现主动对接与协同演进,推动形成具有国际可识别度与可复制性的“中国会展标准”;二是全球叙事的内容型表达,以可视化、交互化与数据化的策展范式,系统提升中国叙事的框架力与可传播性,增强文化内容在国际场域中的影响力与可信度;三是新质生产力的场景化孵化,将会展建设为“首发—验证—加速”连续体,在真实需求与制度供给的耦合中,加速技术、资本与人才的高效配置与扩散。
当然,必须清醒看到中国会展业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强、国际化不足、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面向未来,要遵循平台化、低碳化、数据化、国际化的实践路径,在理论创新、科技赋能、绿色转型、人才培养、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彭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
本文系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科研培育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