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研讨会·经济大省挑大梁论坛在广州举行。省直有关单位、省属国有企业、部分地市党委宣传部,省内外专家学者代表等共150余人参加。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牢牢掌握其发展和治理的主动权,推动人工智能向着有益、安全、公平的方向发展?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三个关键点,即可信的共识机制、可靠的行业应用、普惠的成果共享。
这其中,可信,是筑牢智能向善的基础。司晓认为,未来大模型知识输出的精准度、专业度,即大模型的可信度,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赛道的核心竞争指标。他以腾讯混元大模型与传统出版机构开展合作为例,认为大模型开发者可以和传统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可信知识生产供应能力的跨时代迁移。“在元宝APP应用广场,人工智能体可以为用户提供心脑血管等特定医学知识领域的权威解答,同时提供相关书籍原文的引用,并引流到电子书阅读平台、跳转到实体书购买页面。智能体的应用既能实现类似脚注尾注、文献索引等传统知识溯源机制的迁移,确保输出知识的共识性、准确性,也将为出版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带来可持续、共赢的收益模式。”
伴随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很多人担忧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对此,司晓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更多是对技能的替代,而非职业的取代。司晓举例:“一个职业会需要很多的技能,像秘书,实际需要具备沟通、文字处理、待人接物等诸多能力,我认为一个AI做秘书,是不会比真人做秘书效果更好的。”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司晓建议,无论是什么职业,都要尽力去学习和了解AI。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变革浪潮,有效降低了人机交互,以及普通人调用云端智能的门槛。“也就是说,你只要能够耐心地和人工智能去聊,准确地下达指令,人工智能就能给你生产出来内容。不像之前,要学什么Python、学习C++,要有几个学位,才能会用这些东西。”
“像写文章、画画、拍摄照片、剪辑视频,这些能力现在都变得唾手可得,可以用成本极低的方式调用。而且我们这些互联网公司,还在把这些技术,越来越多地分装到产品里面,让它变得更加易用。”司晓建议,应当加快促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合力的社会协同机制,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民数字素养,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各类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术应用水平,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人们的工作质量和满意度的提升。
他表示:“从长期看,人工智能可以在更高水平和更大程度上赋能各行各业劳动者,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催生新的职业与就业机会,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同时,人工智能还将提高就业质量,提升人们的劳动自由度和工作舒适度,进而实现技术发展与充分就业的高水平协调平衡。”
南方+记者 汪棹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