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从“苏超”的成功运作看城市文化的协同传播

2025-09-08 20:48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以来,“苏超”火爆全网。“苏超”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简称,这个地方性业余足球联赛,由南京、苏州等各个城市组建的以城市命名的代表队参赛。在联赛过程中,“足球+城市IP+文旅消费”的城市文化联动传播,让南京的历史、苏州的园林、淮扬的美食、南通的教育等通过赛事文旅相遇相融并打响了品牌。这种城市文化联动,让“江苏文化”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的体验,每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在联动中汇聚成富有江苏乃至长三角特色的区域文化。“苏超”的成功运作对广东城市文化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各个城市只有打破地域边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联动协作,才能让丰富多样的岭南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广东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气质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千年商都广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粤剧、粤菜、骑楼、龙舟、醒狮等驰名中外的文化名片,广府文化在此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得风气之先的深圳,凭借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特区精神,孕育出充满活力的科创文化;粤东的潮州、汕头,侨乡文化资源丰富,精致潮菜和工夫茶闻名遐迩;粤北的梅州、韶关,围屋和山歌承载着客家人的乡愁记忆;粤西的湛江、茂名,海洋文化、渔家风情别具一格。广东各地的城市文化,既有各自的独特魅力,又同属广义的岭南文化圈而相互关联。

  近年来,广东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成果显著,通过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特别是在文化遗产活化、文旅融合创新、数字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亮眼。但同时也要看到,广东在跨地域、跨城市的文化联动发展方面仍存在着多重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资源分散,系统性整合不足。各城市文化资源呈“点状分布”,而且整合度不够,缺乏统一的品牌标识。二是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文化资源投资规模、文旅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明显。三是岭南大区域文化认同缺乏,不同地方之间存在文化壁垒。四是城市文化同质化竞争激烈,缺少差异化定位。文旅项目有不少是类同复制,文化产业功能定位重叠。五是新媒体传播力量不足,声量聚合度低,国际传播方面有待进一步创新。六是文化人才分布不均,文化产品基础创新偏弱。文化高端人才大都集中于大湾区,而且高校产学研协同地区差异明显。

  广东各城市如何在联动协同中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传播并彰显各自的魅力?“苏超”的成功运作无疑值得借鉴。必须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协同传播,不是对每座城市个性的消解,而是在更广泛的联动中彼此助力,共同推动岭南文化的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能增进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联动中切实提升岭南区域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文化影响力。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亦让城市文化的协同传播有了新路径、新平台、新渠道。

  依托数字平台从三个维度协同传播城市文化

  在机制架构上,建立省级文化传播统筹协调机构。制定全省文化传播策略,设立专项基金与激励政策,对跨城市协作的项目(如联合开发文旅线路、建设数字平台等)优先资助,对传播成效突出的城市给予资源倾斜。另外,可以搭建区域协同传播联动网络,划分三大文化协作区:广府文化圈(广州、佛山、肇庆等)聚焦商贸传统、岭南建筑、美食传承等开展文化宣传;潮汕文化圈(汕头、潮州、揭阳等)突出侨乡纽带、精细工艺、海洋文化进行文化传播;客家文化圈(梅州、河源、惠州等)强调生态人文、围屋遗产、崇文精神推进文化普及。此外,可参考“苏超”模式,通过城市联动协作,吸纳社会各方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在核心抓手上,聚焦四大“共助工程”。一是内容共生工程。主题化整合资源,可设立“广东文化基因库”,将粤剧、工夫茶、醒狮等文化符号提炼为标准化素材包,供各城市文化部门参考使用。开发“一程多站”文旅线路,可制定“广府早茶+潮汕夜宵+客家山居”美食之旅,由多城市联合运营。共创经典IP内容,联合制作岭南文化纪录片,可分为广府、潮汕、客家等章节,国际版同步上线。二是渠道共享工程。共建数字直播平台,可上线“粤文化”全球传播APP,提供多语种导览、VR云游、方言学习模块等。三是活动共办工程。举办年度城市文化旗舰活动,可推出广东城市文化活动季,在广深设主会场,其他城市办特色分场。借力国内国际赛事、著名展会大力开展城市文化宣传,如在十五运会、深圳文博会、广交会植入“城市文化体验角”等。四是产业共融工程。实施跨界文化联动,充分融合省内各城市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打造新型城市产业业态。共建文化“出海”基金,支持企业联合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并开拓海外市场。

  在实施策略上,破解联动协作难点堵点。一是破除行政壁垒。加强城市合作,梳理、整合、共享文化遗产,共建文化标识体系,实现文旅、影视、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实施城市文化发展传播绩效考核,将跨城市协作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发布文化传播力指数,量化各城市的协作贡献值。三是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创造力。可举办“文化新势力”创客大赛,鼓励青年人才用短视频、电竞等现代方式宣传广东城市文化。各城市高校共建“岭南文化传播基地”,定向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

  作者曾一果,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