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海上新广东:经济大省向海图强的新篇章

2025-07-08 14:56 来源:南方日报

  6月26日,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机遇,深耕海洋,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坚定走好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经济大省向海图强将书写崭新的篇章。

  向“蓝海”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的发展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广东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全国第二的海域面积、全国第三的海岛总数量,海洋经济发展拥有广阔空间。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广东海洋经济基础坚实,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链。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广东海洋经济创新要素集聚,省内拥有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多所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方面实力雄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人才保障以及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动力。此外,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向“蓝海”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是广东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潜力和空间所在。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更要发挥海的优势、挖掘海的潜力,做好发展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的蓝图日渐清晰。

   以务实举措筑就海上新广东的雄厚根基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禀赋与坚实的产业科研基础,从陆海统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到科技赋能锻造创新引擎,从生态优先筑牢蓝色屏障,到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一系列务实举措筑就了海上新广东的雄厚根基。

  坚持陆海统筹,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广东将海洋经济深度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引领,推动陆海一体化发展,明确构建“一核、两极、三带、四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湾区发展”的海岸带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细化陆海一体化保护与发展的实施路径,强调生态优先原则下的空间优化配置,逐步实现陆海一体化保护与发展。在协同规划体系引领下,广东聚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柱,重点培育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化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旅游以及现代海洋渔业等五个千亿级以上海洋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注重“双轮驱动”:一方面,推动海洋油气化工、海洋船舶、海洋交通运输、现代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速壮大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同时优化发展海洋旅游、现代航运服务、蓝色金融三大海洋服务业,充分激发产业新活力。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海洋创新引擎。广东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方面,通过系统性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等产业研发;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多层次海洋科创平台集群建设,建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在专项资金与平台体系的双重赋能下,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同时广东依托区域载体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海洋科技成果与涉海企业的需求对接,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创新动能。

  推进生态保护,筑牢蓝色生态屏障。近年来,广东坚持开发与保护一体推进,以战略留白思维强化海岸线保护利用,将海洋生态保护作为筑牢海上新广东生态根基的核心任务。通过制度设计,广东建立全海域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同步出台一系列政策与规划文件,从制度层面严守生态安全边界。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中,统筹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等“五大工程”,实现生态保护与碳汇经济双向增值反哺。在海洋防灾减灾领域,通过构建覆盖近海与近岸的海洋观测网及预警预报产品体系,不断提升风暴潮监测与生态预警能力,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支撑。广东海洋生态保护从单一修复向综合治理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蓝色生态屏障。

  深化开放合作,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广东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深化珠三角与港澳在海洋运输、海工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大力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巩固其作为全国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地位;同时,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依托资源禀赋,加速发展海上风电、海工装备等特色产业,并成功吸引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百亿美元级重大项目落户,着力打造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广东积极共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并持续深化与北部湾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港航、旅游、海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空间。在扩大蓝色“朋友圈”的同时,广东在海洋经济、科技、生态等领域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持续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广东力量”与“广东智慧”。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要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形成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格局;要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但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形成社会合力。为此,要构建现代海洋治理新体系,筑牢抵御海洋风险新防线,凝聚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社会共识,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构建现代海洋治理新体系。着力破除陆海分割、部门壁垒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更高层级的海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实现对海洋经济、生态保护、权益维护和安全保障等事务的统筹协调。持续完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多规合一”,确保海域、海岸线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严格管控。加快完善地方性海洋法规体系,重点填补海洋新兴产业监管、生态补偿、深海开发等领域的法律,为各类海洋活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强化海洋综合执法能力,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执法效能,积极创新治理模式,鼓励涉海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有序参与,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法治保障的现代海洋治理新格局。

  筑牢抵御海洋风险新防线。面对日益复杂的海洋安全形势与自然灾害风险,要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海洋经济安全预警与保障体系,重点关注海上供应链稳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及战略资源可持续供给,提升远洋运输、海上能源设施、深远海养殖等关键领域的抗风险能力。在灾害防御方面,持续投入建设更精密、覆盖更广的海洋立体观测预警网络,显著提升对台风、风暴潮、赤潮等灾害的精细化预报预警和快速应急响应水平,加强海岸防护基础设施的韧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并完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此外,必须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深远影响,加强监测评估,同时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积极参与蓝碳增汇行动,使海洋成为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

  凝聚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社会共识。打造海上新广东的最终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协调发展。为此,需要充分挖掘广东丰厚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精神与现代科技创新表达,讲好新时代广东向海图强的故事。统筹滨海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打造人海和谐共生的美丽海湾和高品质滨海生活空间,积极发展海洋休闲、康养、体育等新业态,提升滨海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守护海洋生态的沿海地区渔民能够共享发展红利。通过发展现代渔业、滨海旅游等富民产业,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切实推动沿海地区共同富裕,确保海上新广东的建设成果真正惠及人民,实现人海和谐共生。

  作者滕飞、周忆楠,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