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广东省社科联”)聚焦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主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全省社科界着力推进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科普及、阵地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广东省社科联如何以“理论之思”回答“实践之问”?如何通过改革创新,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作出新贡献?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杂志记者专访了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
坚持政治引领与扎根广东实践的理论创新路径
《南方》杂志:广东省社科联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上如何确保工作方向正确,立足广东以“理论之思”回答“实践之问”?
李宜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最鲜明的理论品质。把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题主线,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核心优势。广东省社科联坚定不移高擎思想之旗、精神之旗,团结引领全省社科界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突出抓好对全省社科科研骨干和社科类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常态化轮训培训,示范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信笃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确保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
广东多年来敢闯敢试的探索和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将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抓取广东改革发展的最鲜活素材,推出更多凝练广东经验、彰显中国智慧的研究成果,深刻阐释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背后的思想“密码”,自信自强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生动鲜活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我们将增强学习宣传针对性与实效性,借助广东改革素材推出理论文章与社科普及产品,努力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民所认同、所掌握、所运用。
打造高端智库品牌,服务省委决策需求
《南方》杂志:广东省社科联将如何引导全省社科专家学者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在助力“再造一个新广东”中更好彰显“思想库”“智囊团”的职责与担当?
李宜航:哲学社会科学是经天纬地之学,为经世致用之道。只有主动围绕中心,才能找准定位;只有自觉服务大局,才能大有作为。我们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依托与社科界“五路大军”联合创设的18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上千家研究基地、数十家青年学术工作坊提供的优质稿源,汇聚全战线智慧,精心办好《南方智库专报》,每天一期向省四套班子领导及地级以上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报告。《南方智库专报》编发期数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数量,均居全国领先位置,业已成为全省社科界资政建言的主渠道、赋能发展的大平台和撬动研究成果加快转化的新杠杆。当前,我们正积极实施《南方智库专报》“提质升级行动”,充实优化编辑部,建立重点专家库,提升选题策划的精准度,还将奖励标准最高提升到一篇10万元,目的就是要更好引导专家学者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重大课题,把党政所需与自身所长高效对接起来,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倾力打造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智库品牌,助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更好成为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精兵劲旅。
《南方》杂志:广东省社科联如何立足“时代之基”,结合重大实践问题加强理论研究,推出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李宜航:主攻方向是聚焦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全力以赴做好第十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理论文章)的培育工作。2025年初,我们召开了有组织科研工作调研座谈会,制定了详细的培育工作方案,具体实施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联合“三报一刊”等中央媒体组成课题组,在广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组稿;二是依托省内重点马院、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众多重点研究基地,采用“揭榜挂帅”方式,由知名专家领衔重大课题,确保出成果;三是在全国范围内联系大家名家撰写重磅文章,在广东主办的核心期刊首发。我们正在研究出台支持有组织科研的配套措施办法,加力提速产出一批可堪扛鼎的精品力作。
重塑学术格局,推动体系突破
《南方》杂志:广东省社科联将如何通过改革创新,运用社科规划、社科评奖等抓手,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李宜航:大潮起珠江,大省挑大梁。广东正从社科大省迈向社科强省,将筹备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大会谋划未来,在“三大体系”建设上重点抓五件事。
一是抢占新赛道。扩大开全国先河创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先发优势,推进新文科建设。已建成的18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在三年多时间获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20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600多篇,被采纳的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达1000多份,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超过1.6亿元,实证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澎湃创造力。当前,正修订新的管理办法,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力争尽可能多的实验室跻身国家级行列。
二是拥抱全世界。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大力支持高校精准化、体系化、大纵深推进区域国别研究,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计划推出并牵头组织全球学术研究项目,资助国际学术会议及外文学术文章,赋能中国学术更好走向世界、赢得世界。
三是塑造大品牌。我们协同“五路大军”,打造南方智库论坛、岭南学术论坛等五大学术会议品牌矩阵。每年举办省级学术会议40余场,带动数百场学术活动。与此同时,扎实推进“岭南名刊”工程建设,办强《学术研究》杂志,打造社科学术精品力作首发地。面向全国创设杜国庠人文社科奖、卓炯经济学奖,持续增强学术话语权。
四是厚植基本盘。一方面,组织开展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需求调研,筹备设立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科组,修改完善《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广东省社科规划合作设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优化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方式方法。推进省社科规划项目信息化建设,搭建融存储、检索、共享为一体的成果宣传推介数字化平台。同时,推动修订完善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奖励办法,新设交叉学科组和特等奖,高质量组织好第十一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另一方面,用好《岭南文化辞典》编撰经验,启动“C刊培育扶持行动”,打造《南方智库研究》等学术集刊矩阵。
五是培养年轻人。深入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整体发展战略,大纵深构建青年专家学者全链条全周期培养体系。当前,我们正推进建设一批“青年学术工作坊”,首批试点20家,目标建成100家左右。工作坊面向40岁以下的专家学者,配套一个社科规划项目,以半年为周期,最长不超过1年,助推青年专家学者脱颖而出。
强化服务基层,建设一流社科联
《南方》杂志:广东省社科联如何建设更具活力、更具向心力、更具赋能能力的一流社科联?又将如何把工作向基层倾斜,服务向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拓展?
李宜航: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社科联的基本职能,也是社科联的最大优势。在“政治忠诚、理论武装、挺膺担当、守正创新、团结一心、提升本领、竭诚服务、廉洁自律”等8个方面“走在前、作表率”,奋力打造更具活力、更具向心力、更具赋能能力的一流社科联,为建设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再立新功。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以高站位、大格局、真情怀、硬担当,紧扣“做人的工作”任务,抓实社科联自身建设:一是厚植服务底色,开拓新格局。真心实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以全方位服务助力“五路大军”相互赋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二是抓住联合关键,造就新态势。积极牵线,加强协同,促进政商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品牌、成果、人才、群团等共建共享。三是把握先进性要求,展现新面貌。坚持“党建带群建”,强化党对社科工作的全面领导,彰显社科联作为学术性人民团体的特色,展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风采与广东社科气度,团结引领全省社科工作者绘就广东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源源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