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认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作为培育创新人才和知识传播的基石,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它也推动着教育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东莞这座以“中国制造”著称的城市,正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探索文化教育消费的新方向和使命。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东莞文化教育消费的时代特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培育出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如今,新质生产力的兴起正引领东莞文化教育消费领域经历深刻变革,展现出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推动基础至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截至2023年,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东莞连续四年超额完成公办学位扩容目标。
2019年到2023年基础教育学校数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东莞市教育局
东莞推行集团化办学策略,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以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普惠。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与产业紧密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高等教育层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计划推动多所高校达到国际或全球一流水平,并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在学总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均有所增加。
(二)强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文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东莞通过多项政策、活动吸引全国的教育界人士,还在自身的人才培养上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扶助。为了锻造“莞邑良师”的队伍,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东莞持续面向全国引进多方教育人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奖励政策。其中,符合特色政策的人才最高可获得400万元购房补贴和25万元生活补贴,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校长人才、国家级荣誉的教学人才最高可享受200万元补贴。同时,东莞市正在搭建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助力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家型教师、教育领军人才。
(三)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
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上,东莞市教育局近年来大力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的做法,探索在全市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逐步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持续推动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形成东莞成果、东莞经验。力争至2025年创建普通高中特色学校20所、双特色项目100项,推动优质特色教育资源覆盖。
在文化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上,东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学技术协会于2023年联合发布了《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旨在构建全市协同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体系,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东莞文化教育消费的时代使命
(一)聚焦高等教育引领产业升级
作为一种基于技术创新形成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的融合。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这一发展浪潮的核心,而高等教育在培养这些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二)教育革新匹配现代化产业人才需求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对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至关重要。当前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东莞正努力调整教育方向,以满足现代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这不仅确保了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持,还能使人才快速适应产业变化,提升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加快实现全方位发展
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发展。
东莞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优化了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2019年,东莞与华为合作进行智慧教育项目,建立了教育大数据中心和在线管理服务平台,推动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东莞还积极参与大湾区教育合作,推动校际交流,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以开放与创新这两个教育发展的双引擎,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依托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正成为推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力量。教育则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东莞正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创新教育交流模式,通过支持教师赴境外研修、推动中小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等方式,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同时,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也在积极参与大湾区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支持大湾区大学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和龙头科技企业融合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东莞文化教育消费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的协调联动
与深圳、广州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相比,东莞面临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理念及设备相对滞后等挑战。因此,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联动,对于东莞文化教育的发展尤为关键。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东莞通过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合作,可以拓宽文化教育的国际视野,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而为本地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东莞与深圳都市圈乃至大湾区实现教育政策协调对接,形成统一发展目标与规划,有助于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
(二)构建政校企三方合作新模式,共筑新质生产力文化基石
东莞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新模式,对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学校需与企业紧密联系,精准对接其人才需求;政府需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促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企业需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与政府合力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政校企三方联动将形成更加紧密和高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东莞新质生产力与文化教育蓬勃发展。
(三)把握多方优势,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教育品牌
东莞应充分利用其先进制造业和前沿科研机构的独特优势,结合科技与制造业的深厚底蕴,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科学创新教育”,利用科学实践基地和科技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加速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借助东莞特色文化彰显亮点,比如通过篮球文化打造“体教融合特色”,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教育模式,让东莞教育焕发新的活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作者:陈端计、谢金惠,工作单位系东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