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指向与科学路径

2024-04-01 14:25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系列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展现了其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为新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引和方法遵循,必将引领带动更多实践上的创新创造和变革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及内在逻辑上深刻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指向,从实际出发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路径。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意义和效率逻辑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趋向,顺应了当今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加速演进的发展潮流,因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也回应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的战略要求,对于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掌握我国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性,催生众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传统生产力跃升基础上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从现实表现看,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蓬勃发展,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不断迭代升级,实现了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部分或规模化替代,并通过互联互通形成“泛在联系”,产生了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使效率提升出现连加效应、乘数效应,乃至指数增长的幂数效应。这是由于技术体系创新所引致的效率逻辑变革。因此,要从战略科技力量塑造上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体系变革:一要推动通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通用技术为核心的“底层技术”。二要推动以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生产制造装备或工具的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的变革。三要集成发展大规模定制、可重构生产系统等现代生产制造系统。四要推动生产制造的数智化。建立起互联互通大数据生成、存储、分析系统,提升生产柔性和效率,实现生产系统、交换系统、分配系统、消费系统及其他经济系统的融合互通,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

  深度推动效率变革主导的要素创新型配置

  新质生产力是以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要素配置的效率变革和提升为主导,通过对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的创新型配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直接需要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在数量、质量及结构上的相互匹配、协调融合。与传统生产力要素配置不同,新质生产力之下的要素配置是在新的技术系数发生重大变化之下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因而也改变了要素之间的配比和组合结构,是新型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和内在协调。具体而言,新型劳动者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这就要求劳动者在技能、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诸方面的综合提升,不断优化思想理念、技术技能和效率效能,提高劳动者与经济结构变化的适配性。新型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征,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生物制造等物质技术手段支撑下改进形成的新质生产工具和各种劳动资源。它作为媒介物把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将对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在新的物质技术手段支撑下也将催生新型的劳动对象,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劳动对象,新型智能化的劳动对象,以及数据等非实体形态的劳动对象,由此形成具有新的质量特性的劳动成果。生产力诸要素的创新型配置关键在于激发新型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丰富新型劳动对象的应用场景、增强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持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深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是由于新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而产生了质变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与其相关联的生产技术往往具有渗透性、融合性,使新质生产力要素的比例关系、组合结构、规模范围、演进方向等都会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实际上也就是在既有新资源和新技术条件下实现了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扩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从具体表象看首先源于科技创新,如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成了新质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形成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新的产品形态、新型产业结构和新的产品质量状况等,加速驱动形成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不同层次的新质生产力形态,推动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推动现有的传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人类社会大踏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有人认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但其实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不无关系,是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后的高级化转型。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由于新质生产力中的数智技术、数智制造、数智服务等“底层技术”具有更为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其影响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因而更大幅度地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不仅能动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极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精准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深化促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次跃升,也需要多方面体制机制的适应性变革,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要素构成和独特的发展路径,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也有着多样的侧面和层次。从新的要素构成看,需要变革传统的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布局,以要素结构的合理配比改变现有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模式及产业布局;同时,适应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的数字化、虚拟化、绿色化,也需要推动流通、交换和分配环节及相应的机制设计的改革,进而在微观层面上建立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倾斜配置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新型技术工具的生产促进机制,以及新型劳动对象与劳动成果的交换、流通和消费机制。在中观层面上,应按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建立起新质生产力的统筹规划布局机制、新型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融资机制和新质生产力的公共技术服务与平台建设机制。在宏观层面上,要从更为普适性机制上深化改革,整体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营商“泛环境”,重点完善经济与科技体制,适应知识和技术生产的系列产权制度,打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及机制,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格局;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着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努力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不断获取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促进社会个体价值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治理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促进社会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这样,既使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充分发挥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的反作用力,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相互适应。

  深度把握运用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方法论上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路径。从实际出发就是实事求是,依据产业的现状,选择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就是要把控好“破与立”的时序,主要是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种关系:一是依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立”与推动落后的产业、产能、工艺模式的替换的“破”的时序关系;二是发展新型劳动产品消费市场的“立”与替代不适应新消费习惯的产品和服务的“破”的关系。同时,在具体政策落实上要避免破与立的“合成谬误”“分解谬误”。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是相互联系的,概而言之就是要根据创新资源及其他类型的特色资源富集程度,精准选择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避免不顾基础和条件、一哄而上。一般而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功能,突出其科技创新的枢纽功能和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国科技创新多点开花、积厚成势。总之,要把握运用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生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良性跨越式发展。

  作者白国强,单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