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 加快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2025-04-28 11:49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

  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因此,要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增强做好周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实践,是应对国际格局深刻变革、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性选择。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气派与大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倡导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元首外交为引领,同周边国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强各领域交流、共同维护和平稳定,形成务实高效的周边工作框架,推动周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外交实践,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在战略平台构建、多边机制创新、安全合作深化、人文交流赋能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展现出中国气派与大国担当。

  坚持亲诚惠容理念。亲诚惠容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核心理念,强调与周边国家建立亲近、真诚、互惠、包容的关系。这一理念有助于增强中国同周边国家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元首外交为引领。元首外交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高层交往,中国同周边国家领导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达成重要共识,为双方合作指明方向,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打造多层次合作平台。中国积极搭建各种合作平台,为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双边的高层会晤机制到多边的区域合作组织,从政府间的合作到民间的交流,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促进了各方在不同层面的互动与协作,推动了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入。

  聚焦共同发展。共同发展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目标。中国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项目,帮助周边国家提升发展能力,实现共同发展。

  妥善处理分歧。在同周边国家的交往中,难免会存在分歧。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体现在与周边国家巩固战略互信,走稳自身发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为周边地区安全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快了周边地区的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进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也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增强地区安全稳定。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和挑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这为各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保障了周边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

  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有助于丰富周边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推动亚洲价值观等共同理念的传播和发展。

  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东方智慧

  开创新型合作模式。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为基本遵循的合作模式,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强调各国之间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摒弃了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有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推动多边主义发展。中国在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倡导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受益。这为全球多边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包容,通过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文明进步树立了榜样。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各国超越文明隔阂,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才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新兴大国参与区域秩序重塑的自主性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基于文化认同进行理念建构。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区域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观念互动与规范内化实现。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验证了“理念供给—制度内化—行为塑造”的三阶路径。将“和合共生”“义利相兼”等文化基因转化为“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治理原则,通过政策文本实现话语体系重构。运用“认知共同体”理论,结合周边区域特征实施精准传播。例如,对东南亚突出“海洋命运共同体”叙事,激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忆;在中亚强化“丝路精神”符号,构建跨文明对话的集体身份认同。

  基于统筹发展与安全形成共赢逻辑。传统安全研究中“安全困境”的零和逻辑被创造性解构,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印证了“经济相互依存—制度黏性—安全外溢”的新功能主义路径。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形成能源、交通、数字三重网络化联结,物质性相互依赖显著降低了军事冲突概率。

  基于人类安全理论革新合作范式。超越传统国家中心主义安全观,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推动了人类安全理论的创新发展。建立“生存安全—发展安全—尊严安全”三级供给体系,采用“需求导向型”援助模式,根据对象国发展阶段调整供给结构。对欠发达国家侧重基建与减灾合作,对新兴经济体加强数字基建与绿色技术帮助,形成了差异化公共产品供给矩阵。

  作者郭丽莎,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031)、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重大攻关项目(22JDSZKZ08)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