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惠东港口度假区调研实录

——“中国乡村振兴的广东样本”系列调研报告(三十八)

2022-11-14 14:25 来源:南方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惠东港口度假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挖掘双月湾、海龟自然保护区、渔港、小星山、舞狮、渔歌、香港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特色旅游风情小镇。课题组对惠东港口度假区进行深入调研,探索其打造乡村振兴港口“样板”的经验。

  一、惠东港口度假区:全力打造滨海旅游风情特色小镇

  港口度假区(原港口镇)位于惠州惠东县稔平半岛最南端,东毗红海湾,西连大亚湾,南接南海,北为海滩。海域面积10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7千米。度假区下辖8个行政村(东海、大园、新村、南社、新寮、蔡家、港一、大澳),以及1个社区(港口社区,常住人口约2万人),2021年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地区生产总值23.8亿元,总税收1.45亿元。度假区特色资源丰富,拥有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群众港口渔港、国家一类码头大澳塘、全国文明单位港口英雄民兵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等,盛产马鲛、鱿鱼、鳗鱼、对虾、花蟹、海胆、沙白等海产品。

惠东港口度假区:全力打造滨海旅游风情特色小镇。摄:李梦媛

  二、“五大振兴”相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港口度假区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讲好“港口英雄民兵连”故事,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红色“种子”;以旅游业、休闲渔业发力推进产业振兴,传承渔歌等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滨海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一)组织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人民与江山的辩证关系,再度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加强党员教育,夯实思想根基。港口海上党支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结合海上旅游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宣传党史,搭建党员与渔民、游客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党员划片区开展联户活动,为群众提供各种帮扶,进行环境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层作用。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优秀村干部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合理配置各村(社区)资源优势,挖掘各村的特色亮点,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大项目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打造周边旅游餐饮服务行业。港口度假区东海村党工委全力配合大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引入数家滨海旅游酒店,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党工委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大幅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课题组在进村入户调研,采访到港口镇新村村“老渔民”李基佬爷爷的一户人家。李爷爷讲述了他从海上到岸上的“迁移史”的故事,对党充满感激,是党让他们靠岸作息,安居乐业。李爷爷家历代都是渔民,大多的日子是生活在海上,以销售海产品为生,正所谓“靠海吃海”。在当时,他们在岸上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宅基地,主要居住在船上,漂无定所。后来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新村村每户渔民都安排了48平方米宅基地,渔民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港口镇度假区政府为渔民们所安排的住宅是靠近海边和度假区,方便渔民出海和销售海产品,增加了渔民的收入。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党工委致力于打造滨海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全力推进供水、道路、生态保护、旅游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

  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勇于开拓创新。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党工委推动“民企红堡垒”“红色港湾”“滨海党旗红”等党建工程,充分发挥“党建+”作用,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探究“常态化学习、系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特色化深入”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不断加强基层治理能力。

  (二)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港口度假区充分挖掘、整合、共享特色资源,发挥多村合作优势,加快发展“休闲渔业”,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度假区将渔业与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研学结合,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惠东县以港一村内的“海钓基地”项目为主要载体,致力打造“惠州滨海海钓第一村”。村内港湾渔家风情浓厚,周边拥有小星山、青洲礁、孖洲礁等许多天然海钓场所。该项目是惠东县乡村旅游名片村试点项目,已被纳入《惠东县乡村旅游发展行动方案》。“海钓基地”带动海钓工具的批发零售、海产品销售等产业,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三)人才振兴:培养德才兼备的乡村振兴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港口度假区对青少年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港口区定期组织连队老功臣、新传人,宣讲民兵连的红色故事。港口民兵连以血的代价锻造了铁血军魂,曾在港口小星山岛与敌特部队浴血斗争。打造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港口英雄民兵连荣誉室和小星山战斗纪念碑,播放以民兵连为题材的电影《南海长城》,让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感受民兵连精神,在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

港口英雄民兵连:全面展示小星山战斗和港口英雄民兵年50多年的光辉历程。摄:李梦媛

  (四)文化振兴:传承与发展当地非遗文化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美丽的乡风文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呈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港口渔歌是全国各地渔歌中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清乾隆时期。渔歌或发源于新村村,从宋朝开始传入惠东沿海一带,经过历代渔民的传唱后,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1956年,新村村的渔歌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在北京唱响渔歌,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新村村至今还保留有渔歌队伍,在婚嫁、亲人团聚、生日庆宴、庙会等场合中,都会唱起渔歌。

  此外,新村村在端午节举办的海上赛龙舟,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龙舟理事会每年都组织本村村民参加龙舟比赛,龙舟队多次代表县、度假区参加市、县赛事,并积极培养后继的传承人才。

港口镇新村剧台,传承渔歌文化。摄:陈月婷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推出渔歌文化或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激起了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将渔歌纳入中小学生的音乐教材,鼓励学校举办相关普及活动,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

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新村村在端午节开展海上赛龙舟。摄:新村村村委

  (五)生态振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任务是绿色发展。港口度假区对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不仅能切实提高当地人民的幸福感,还能以美丽村容村貌吸引游客的到来。一方面,港口度假区近年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治理方向,全力推进人居环境的建设任务,落实相关整治方案。在港口政府与各村同心聚力下,港口东海村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达标,给其他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港口从2018年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保设施的建设,建新除旧,全面治理不洁之处。

  港口度假区一直坚持生态建设理念,逐渐实现了水净湾美。惠东港口海龟国际重要湿地位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海龟自然保护区。此外,港口度假区还有双月湾、遗迹寻古的炮台山、晨观日出的东山海、休闲垂钓的小星山等独特景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港口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在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薄弱点上进行突破。在完善制度体系方面,港口镇贯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问责制度,对破坏海边环境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惩处。

  三、举全区之力推进乡村振兴

  目前看来,港口度假村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对于资源的整合力度尚不足,特色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缺乏大资本的入驻开发;传统渔业受到渔业资源衰减、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发展受到阻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还未完善,基层缺乏人才扎根;尤其是,疫情暴发后,当地旅游业受到极大的影响,水产品买卖和出口也困难重重。

  惠东港口度假区发挥党的主心骨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深入群众和基层,对村民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此外,度假区应积极挖掘海龟自然保护区、双月湾等海岛旅游资源,传承渔歌、赛龙舟等本土文化;注重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引入渔业信息化;塑形象,升品牌,打造属于惠东县港口度假区的地点标志物;提高游客对港口度假区的关注度,通过旅游扩大消费需求;培养乡村振兴优秀人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作者:洪迎秀,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办公室主任。陈月婷,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吴志炼,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张玉婷,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