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超越“银色”,构建多彩绚烂的银发经济体系

2025-11-03 16:38 来源:南方日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银发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词。然而,当今的“老龄”与以往有所不同,许多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心智上仍然表现出“年轻”的状态,呈现出“年轻态老龄化”“健康态老龄化”等特征。他们生理机能颇佳,不仅健康水平和活动能力好,外貌也显得年轻;他们心理状态积极,不仅主动学习、热爱旅行,而且追求自我价值;他们心智上体现出“新理性”特征,财富观从“储蓄保值”转向“理财增值”,权利观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主张”。

  面对新型银发社会,作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大力发展的银发经济,就不应被简单视为“夕阳红”的补充或局限于“银色”的单一色彩,而是一幅蕴含无限生机与多层次需求的“全色谱”图景。超越“银色”或“经济”的单一标签,构建多彩绚烂的银发经济体系,需要转变观念认知、激活市场机制、落实政策支持,系统构建一个覆盖全体老年人、满足全生命周期需求的高质量银发经济体系。

  转变观念认知,从“银发”经济到“金彩”生活

  对银发经济的既有认知,既要超越“银发”所表征的特定群体的年龄特征,转变成“金彩”所表征的多彩面向,又要避免对“经济”狭义的界定,转而面向老年人群体自我追求的丰富生活。

  发展观念跃升:从“经济增长点”到“社会新常态”。不应将银发经济仅视为刺激消费、拉动增长的短期工具,要认识到人口结构的“银发浪潮”并非周期性波动,而是社会发展的长期基本面,从而将银发经济视为适应人口结构深刻变革、保障社会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性工程。

  价值逻辑重构:从“赚老人钱”到“为老人服务”。如果银发经济的驱动力仅仅是单纯的商业逐利,将老年人群体简单地视为拥有消费能力的对象群体,这种商业行为难免浮于表面,甚至可能利用老年人的信息不对称而衍生出不当的营销模式。而“为老人服务”的新范式,则要求将价值逻辑彻底转向以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为中心,这意味着一场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变革。企业要沉下心来,走进老年人的生活场景,体察他们因身体机能变化所产生的切实需求,理解他们面对数字鸿沟时的无助,回应他们对于精神陪伴、社会认同与生命尊严的深层渴望。

  评估范式转换:从“总量衡量”到“品质提升”。发展银发经济不应只看产业规模,更要关注服务可及性、产品人性化以及老年人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切实提升。产业规模等宏观经济指标只是一张“远景图”,无法精准反映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沟坎,若仅仅止步于此,则可能导致市场供给与真实需求错配,陷入“有产量、无质量”的困局。真正的品质提升,要将发展的焦点从宏观总量转向更具温度和精确度的微观体验。

  激活市场机制,培育内生增长的“常青”业态

  当下,要围绕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真实需求,系统性打造协同发展的银发经济产业体系。发展以预防、康复、护理为核心的康养“绿色”经济,以智能产品、数字平台为支撑的享老“蓝色”经济,以给予生命最后阶段尊严与安宁的关怀“暖黄”经济,推动银发经济从政策驱动的“盆景”,成长为生机勃勃的“常青林”。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鼓励多元主体公平参与。打破壁垒,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元主体公平参与、同台竞技。充分发挥国企在基础设施建设、普惠服务供给和产业标准引领上的“压舱石”作用;激发民企与外企在技术创新、模式迭代和市场敏锐度上的“鲶鱼效应”,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格局。尤其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银发领域在细分市场上精耕细作,使其成为解决老年人痛点、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活力新星”。

  打造协同产业链条,破除主体各自为政困境。超越传统的点状发展模式,着力推动上、中、下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在上游,大力发展智能适老化家居、高精度康复辅具、老年特需食品等,为产业链提供坚实的硬件与技术支撑。在中端,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医疗护理、康养旅游以及老年金融理财等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与人性化水平,使其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并确保这些产品与服务能够无缝对接到下游的社区与家庭等最终消费场景。在下游,聚焦社区与家庭,通过建设嵌入式养老站点、发展上门服务网络、搭建智慧养老平台,将上游产品与中端服务精准、便捷地输送给老年人。通过“产品+服务+平台”的一体化方案,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构建环环相扣、响应敏捷、富有韧性的银发产业生态体系。

  促进业态融合创新,推动形成“养老+”新业态。面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与高品质生活需求,要打破产业边界,通过“养老+互联网”“养老+旅游”“养老+文化”“养老+健身”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发展在线医疗、慢性病管理、虚拟课堂和社交平台,跨越数字鸿沟;发展康养旅居、候鸟式养老,让老年人“诗意栖居”;开展老年学堂、银发文创、代际共融活动,丰盈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科学运动指导、康复训练与休闲体育,守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通过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的观念转变,让老年人真正享受有尊严、有乐趣、有温度的金色晚年。

  落实政策支持,绘就普惠服务的民生“底色”

  明确政府“托底”与“引领”的双重角色,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优化财政投入与强化监管,确保老年人都能公平享有基本养老、医疗照护等公共服务,绘就老年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底色”。

  强化财税金融支持,为产业发展减负、输血、供氧。落实对养老服务机构在用地、用房、水电及运营等方面的税费减免与补贴政策,降低运营成本,保障普惠性服务的可持续供给。探索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直接发放养老消费券,精准提升目标群体的支付能力与消费意愿。引导并鼓励各类金融资本瞄准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积极开发专属的信贷、保险、信托等金融产品,为银发经济注入金融活水,将其培育成一个资本愿投、企业愿闯、市场愿跟的繁荣领域。

  完善服务标准与监管体系,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健全覆盖产品、服务、管理全链条的行业标准与科学评价体系。在产品端,制定严格的适老化设计、安全与性能标准;在服务端,明确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的质量规范与人员资质要求;在管理端,推行统一的机构等级评定与信息披露制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质量陷阱,畅通老年人消费维权渠道,对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实行“零容忍”,推动银发经济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推动社会力量协同,营造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动员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家庭等多方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多元共治格局。积极动员专业社会组织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等精细化服务,鼓励社区志愿者开展邻里守望、助洁送餐、数字反哺等日常关爱活动。通过政策引导与宣传教育,巩固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性地位,倡导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责任。

  绘就银发经济的“全色谱”图景,是一项关乎长远发展与人民福祉的系统工程,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面对新型银发社会,要以认知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全色谱”新业态,以政策支持托底普惠服务,确保发展成果公平可及。要将老年人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和共享者,将银发社会的人口特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系统构建覆盖全体老年人、满足全生命周期需求的银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从“银发”经济经由“多彩”业态迈向“金彩”生活的新跨越。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