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求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十四五”的基础上,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必将构筑起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产业根基,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传统产业赛道提升技术含量,持续升级。21世纪初期,我国传统产业先后由模仿代工到自主创新,成为全球领先的产业,许多产业供应链已完全自主化。生产规模扩大降低了单位成本,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全球约80%的空调、70%的手机均来自“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超过美、德、日、韩四国总和(世界银行2022年数据)。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超200种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工信部2023年数据)。要实现产业整体持续升级,除了继续获取规模优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支持企业持续创新的体制机制,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第二,新兴产业赛道的创业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在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先的企业和产业。这场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甚至引发产业的全球重新布局。例如,新能源汽车推动“欧美日金字塔结构”向“中国网状节点结构”转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60%;游戏产业打破“欧美内容—日韩硬件”的二元格局;此外,大疆占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70%以上,全球光伏组件70%以上产自中国,等等。特别是新能源车凭电池产能优势撬动技术标准出海,比亚迪刀片电池成为行业基准,华为车路云方案在东南亚落地。这种“以规模养技术,以技术拓规模”的飞轮效应,使中国企业在某些基础研究滞后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产业整体升级。与此同时,在许多高技术产业竞争中,我国企业也显示出向上的态势,引领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第三,未来产业赛道提前布局,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四中全会提出“前瞻布局”,在资源配置方面,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未来产业、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多个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和构建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生态系统。我国沿海地区已形成类似于美国硅谷的生态系统,具备了高效的要素动员与资源配置能力,支持企业的创新与高速成长。例如,在珠三角、长三角,电子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小时供应链”,这种效率全球罕见,构成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也在逐步形成区域集聚的协同创新态势。
作者毛蕴诗,系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