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2021-11-01 10:10 来源:南方日报 史怀刚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出自《荀子·天论》。相关原文如下:“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大意是斗转星移,日月更替,四季相迭,阴阳和合,风雨交作。世间万物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就自身。这些皆是自然而然,人们因看不见阴阳化生万物的过程,而只见其成果功效,就称之为神妙莫测。阴阳相合产生万物,并非有超越自然的神道力量起作用,因此聪明睿智之人,不是放弃人事努力,将社会人事皆依赖于“天命”“神祇”等超自然力量,而是“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篇中荀子详细讨论了天人关系,他反思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天命观,扫除了“天”的神圣性,提出“天人相分”理念,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主张人应当致力于掌握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主观能动性参与天地变化之中,而不应消极接受所谓“天命”安排,向天祈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天人关系的求解是复杂多元的。从“天人合神”的神文主义式的天命观,转向“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这无疑是中国传统哲学一次大突破。这一命题完全可以接洽“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当代理念,从而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传统智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千秋万代。我们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好美丽中国,并以此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