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业体系正处于深度转型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对金融提出了增加长期资本供给、创新综合型金融服务等新需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需求牵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应明确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的金融需求,以需求为牵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进而以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金融需求更加复杂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现代先进技术广泛运用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方向、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的新型产业体系。相较传统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协同高效等特征。因此,对金融供给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产业体系资金需求规模更大、收益不确定性更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前期投入高、技术路径不确定、市场成熟度低、回报周期长,亟须中长期资本的支持。这就要求金融不能仅追求短期收益,而要重视长期价值创造,从而提供更稳定、容错率更高的中长期资金。
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轻资产特征,积累了专利、数据、碳配额等具有较高价值的无形资产,依赖固定资产抵押的传统融资方式不再适用。这就要求金融服务逻辑要从“物的抵押”向“数的信用”转化,以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为底座,以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为核心引擎,构建覆盖资产估值、信用评估、服务交付的全链条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往往跨越多条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适配不同的融资方式,单一的标准化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其复杂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突破传统标准化服务模式,从单点支持转向生态协同,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以新需求为牵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历史反复证明,产业革命的突破伴随着金融创新与发展。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伴随着现代银行制度和股票市场的逐步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伴随着银团贷款、公司债券和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跨境金融的发展等。金融体系的数次突破使其功能不断丰富,由资金融通拓展至风险管理、价值发现、创新激励等,为产业革命提供更完善的推动力。溯古追今,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金融体系应主动创新服务范式,在赋能产业升级的同时,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强化耐心资本培育,夯实长期资金供给基础。一是扩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建立“母基金+子基金”架构,设置收益让渡条款,从而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原创技术研发、基础研究等“卡脖子”领域。二是吸引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优化险资股权投资比例限制,提供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险资参与产业基金、私募股权等投资。三是创新中长期债权融资工具。大力发展中长期绿色债券、科技创新债券等,创新“投贷联动”“银保联动”等新型信贷工具。四是创新网络安全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研发责任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
强化数字金融服务效能,重塑金融服务方式。一方面,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夯实数字金融服务底座。推进建设国家级产业数字金融大数据平台、深化供应链票据平台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建设应用,打通公共数据、产业链数据与金融数据,实现数据跨部门安全共享。深化数字人民币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应用,开发预付资金监管、跨境结算对账等功能。另一方面,深化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深化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提升产业链上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安全存储等能力。采用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权益等新型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将新型资产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来源。
打造多层次金融生态,匹配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健全直接融资体系。明确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差异化定位,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发展,鼓励产业龙头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引领作用,补齐市场服务短板。设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专项贷款计划,畅通“政银企”对接机制,提升融资效率。三是鼓励各类金融服务的联动配合。实施金融顾问制,推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融资担保机构等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支持金融控股公司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落地见效,不能仅靠金融体系“单打独斗”,也需要政策激励、风险防控与金融开放的协同支撑。让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效,需要重点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完善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激活金融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一是立足产业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构建靶向激励体系,精准投放政策资源。二是推动金融机构重构考核导向,将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效纳入核心考核指标。考核内容重点覆盖中长期资金供给占比、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产业链金融服务覆盖面等。对现代化产业体系融资给予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实行弹性利润核算等。三是完善市场机制,畅通价值回报渠道。打通从产业价值到金融收益的转化路径,使金融机构在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获得合理的市场化回报。
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筑牢金融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底线。一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需求为导向,避免脱离产业实际的盲目创新。强化资金用途监控和效果评估,防止项目“哄抢上马”和“内卷式竞争”。二是构建分级分类、弹性包容的监管框架,既给创新留足空间,又对风险精准把控。三是以技术创新赋能全链条协同风控。依托数字技术搭建跨领域信息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金融风险的实时识别与预警,实现风险“早识别、早处置”。同时在风险控制环节,以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筑牢数据与交易安全防线。
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标准合作,广泛动员力量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跨境金融创新。聚焦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需求,扩大跨境债券发行规模,开发适配技术并购的专项融资产品并配套汇率避险工具。推广跨境支付数字平台和稳定币支付试点应用,搭建跨境供应链票据服务体系。二是推进多边和区域金融合作,拓展现代化产业领域的重大跨境项目合作,构建更加稳固的全球金融合作网络。稳步扩大制度型金融开放,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投向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主动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领域的国际金融治理。例如,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主要经济体互认、参与数字金融国际监管框架构建、与国际组织合作建立全球通认的专利价值评估机制等。
作者任诗婷、曾燕,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