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文化+”如何赋能“百千万工程”

2025-04-07 11:46 来源:南方日报

  近年来,广东的村BA、村K、村乒、马拉松、乡村音乐会、乡村嘉年华等各类文体活动火爆出圈,不仅带活了沉寂的乡村,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而且活动流量正逐步转化为经济增量。为更好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深刻剖析“文化+”的赋能路径、存在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化+”成效初显

  一是激活乡村活力,聚集乡村人气。文体赛事活动串联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体生活,而且促进了乡村自觉去挖掘闲置沉睡的资源,让老圩镇、老酒馆、古村古宅与现代街市、民宿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曲艺融合,让健康简约焕发出新的生机。“不端酒杯端茶杯,不摸麻将摸球拍”等文明新风正逐步形成。

  二是发挥管理者引导作用,促进资源下沉。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文广旅体相关职能部门、“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相关镇村以及体育协会等有关单位积极推动,调动资源,导入名人名家,为文体赛事的开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引导性和保障性工作,推动着文体活动平稳开展。

  三是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关注度。通过串联文体赛事活动与自然景观,盘活带动了土特产、文创产品、民宿夜市、旅游景区等文体旅游产品消费,创造了就业机会,拉动了消费,增加了村民收入。“强镇公司”“强村公司”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并将对镇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大问题待解

  今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为进一步释放“文化+”魅力与活力,需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认知升级问题。村民才是内生动力的主体,受制于文化教育、价值认同、经常性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熟悉的陌生人”和“选择性漠视”等认知困境,进而影响文体活动的多样化开展。此外,有的地方将文体活动开展等同于乡风文明,未形成强有力的促进整合机制。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认知问题,“形”初现“神”不足,亟须整体提升。

  二是实践创新问题。在活动初期,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后续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何与时代发展脉搏融合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如何在“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城市资源如何导入乡村社会并进行转化,亟待有效解答。

  三是效益与增收问题。当前“文化+”激活了乡村流量经济,推动土特产市场化,但下一步,如何催生更大经济效益,怎样打造差异化增效增收路径,如何在社会资本投入中确保收益平衡甚至增收……系列问题亟须科学谋划与合理设计。

  赋能策略与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作出部署,强调要提升乡村精神风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等。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无疑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

  一是建立完善系统的“文化+”赋能发展体系,一体化推进。在认知体系方面,既解决乡村发展过程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也要将其与乡风文明建设融合,实现文体价值认知升级、经济社会效益增加、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共赢。在创新实践体系方面,既要倡导多要素和大场景融合打造,也要因地制宜设计小而精的富有现代气息的小场景,在基层治理上实现创新融合。在效益体系方面,在乡村文体产业结构、模式、链条、产品、品牌、营销甚至社会资本导入上进行整体考虑,并在关键环节进行创新突破。

  二是推动差异化实践创新,永葆“村赛”快乐本色。发挥跨部门、多层级的协调带动作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适合乡村条件的各类活动创新设计。各镇村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传统文化有差异,发展哪类文体活动应进行差异化设计,打造与其属性特征相匹配的IP,要鼓励百姓把“乐子”和“趣事”办好。“村赛”其姓为“村”,其根也在“村”,在创新实践中既要系统性、一体化推进,也要保持“村赛”各自本色。

  三是加大传承转化模式构建,促进效益与收益增加。积极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让跑起来的流量逐步转变为发展的存量。将单纯的赛事活动与系统综合产业发展融合,推动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通过举办赛事活动,打造兴旺的商业圈,在“家门口”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基本之需。

  四是充分发挥管理者功能作用,在关键处落子。各级党委、政府应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推动资源下沉,加强要素保障,扮演好引导者、推动者和“服务员”角色。在基础设施建设、办赛类型、实践场景、收益模式构建、营销模式嵌入、资金资源和技术导入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纠偏。积极推动“文化+”赋能过程中,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衔接,内生动力激发与外在动力资源下沉并举,单一赛事模式向文体旅商多元模式发展,文体产业兴旺与乡村繁荣融合,加快实现传统乡村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迭代升级。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好“服务员”的角色,有力地协调推动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并提供高质量的活动保障。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定能把“文化+”赋能这篇文章做好。

  作者周映萍,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