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意蕴

2023-01-16 10:55 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力量支撑,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我们要锚定目标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

  举旗定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接受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实现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关键一招”。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的精气神一度陷入颓丧。马克思主义是让中华文明重新绽放夺目光彩,让中国人民再次迸发强大精神力量的真理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重要论断充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根基上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举旗定向、凝聚奋进力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立基于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培根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基本成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征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是在本质上三者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共同形塑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精神世界。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聚合力,是推动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内在决定性因素。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的思想之根和精神之魂。其次,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形成的思想精华和精神精华,是激发中国人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赓续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精华。要正确处理好“本来”和“外来”、“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扎实推动物质共同富裕基础上构筑人民丰盈充实的精神世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强基固本:以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为重要基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家庭是人身体的住处、心灵的归宿,是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以家庭为重要基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治家”,向内能至“修身”,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向外可达“治国平天下”,推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立足现代家庭的新情况新变化,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以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涵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一是要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充分发掘这种已经融于中华民族血脉,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二是要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把握“国”与“家”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避免陷入“家户主义”逻辑的窠臼,充分发挥以良好家风涵养党风政风民风、赋能推动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正向作用。三是要抓住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事做起,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增强他们做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助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启智养神:用优秀文化作品鼓舞人心和振奋精神

  伟大事业既孕育伟大精神,又需要伟大精神引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伟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增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注入强大动力。优秀作品必然能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心灵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它“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是追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引人向上向善的精品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生活这一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结合人民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它们,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推进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滋养。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其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激励人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一致、不懈奋斗。

  取精去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文明中形成的突出优势,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的深厚根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不懈奋斗,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实践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行”,这些历史底蕴、伟大成就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奠定了强大底气。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以独特的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多彩文明写就了浓墨重彩的中华文明篇章。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我们要立足文化自信自强,大力推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持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续写中华文明的新辉煌,让中华文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张青兰、李育林,分别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大研究专项(GD22ZDZ01-19)的研究成果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