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这无疑已成为共识。也正因此,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科学判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大变局的眼光看待今天,就会发现,外部冲击下,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下行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预计在此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4年的3.3%降至2025年2.8%,然后在2026年回升至3%。”今天的世界经济增长减速源自过去几十年的积累,即“去工业化”形成的停滞陷阱,这种“脱实向虚”的经济结构不可持续。
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不能退、不能去,在我国更不能退、更不能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一些企业和经济领域“脱实向虚”倾向和苗头,反复阐释“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也多次强调坚持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广东制造业家底越来越殷实,在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产值进入全国前5名的就有32个;21个地级以上市有10个市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工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超50%。“广东制造”知重负重、顶压前行,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向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加速跃升,有力挑起全省经济、全国经济的大梁。
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面对的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内部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如何应对?其实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这个问题对于广东而言从来没有变过,只是形势背景不同、应对策略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只要说起“排头兵”“先行地”,那一定是广东。
30年前,经济日报曾经刊登过新闻名篇《“可怕”的顺德人》,刻画了以顺德人为代表的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和历史担当。今天,那种“争先”“敢为”的精气神仍在,那种“创新”“实干”的作风仍在,那种“识做”“搞掂”“坚嘢”的做人做事方式仍在。相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永不停顿、永不止步,广东一定能继续走前列、挑大梁、作表率,为中国经济发展度过关键时刻作出贡献。
作者齐东向,系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