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

2025-09-15 12:09 来源:南方日报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能够供给关键生产要素,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发挥重要协调作用,以此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塑造国家竞争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进一步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要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这一部署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抓手,并在城市工作中赋予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要求。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塑造国家竞争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现代化人民城市供给关键生产要素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强调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是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的物质基础,更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坚实平台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发展方向,不断深入推进潜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补齐工作,并实施开展针对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提供必要硬件支持。

  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劳动力是诸多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和结构优化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通过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强化潜力地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等行动举措,既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又能进一步满足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居住、流动需求,促进形成人才红利,更能在高层次人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推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因此,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增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供给保障能力。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着力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加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进融合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流通网络布局优化提升,构建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以系统思维打造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软硬结合的生活环境,以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持续建设具有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高品质生活城市。

  现代化人民城市释放巨大内需潜力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能更好强化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为新兴技术提供初始市场机会。

  一方面,大规模用户需求可以增加技术创新的垄断利润、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强化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为生产力质变提供充分的量变基础,促进社会生产分工深化、广化、细化,既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发展空间,又为各地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分工条件。

  另一方面,巨大的内需代表着用户需求的异质性,能够为新兴技术获取一定的初始市场需求、实现对主导技术领先地位的颠覆提供强大助力。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的进程中,释放的巨大内需无疑能为新兴技术和产业创造庞大初始市场机会。同时,依托自身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产业链中的用户地位,政府可以领先用户身份牵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突破,实现“大规模试错”的突破性创新,推动最优技术路线和主导商业模式的形成。与此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因此,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发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内需牵引巨大优势。有序衔接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城镇化的进程中加快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以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双重驱动培育智慧城市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创新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政府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性用户的体制机制,释放地方政府领先用户的需求规模效应,为技术发展提供初始用户基础和技术迭代升级机会。

  现代化人民城市发挥重要协调作用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也会在特定阶段引发剧烈的制度变迁,带来经济社会发展“阵痛”。如何在矛盾运动中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不仅是实现生产关系正向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价值旨归能对生产关系变革提供方向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部署实施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城镇化消费需求和投资领域提供遵循、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提出了明确的“以人为核心”准则。

  另一方面,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实践旨归是为矛盾运动阵痛提供过程托底,聚焦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与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居民生活切入,以“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为目标,从本质而言是与矛盾运动阵痛对冲的托底逻辑,能以点破面、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应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

  因此,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挖掘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矛盾运动协调潜力,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与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要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更好发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作用作为总体要求之一纳入到城市工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要深化细化面向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具体城市工作新举措,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眼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方向引领和为矛盾运动阵痛提供过程托底,不断推进城市发展韧性提升和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设,从而更好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加快形成。

  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

  李志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