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厚植人民福祉,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人民民主凝聚价值认同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人民历史主体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同人民站在一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民主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国家上层建筑设计上的突出表现。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全面胜利前夕,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告中国人民由被压迫者变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宣告国家形态的人民政权的成立。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宪法的法律形态确认人民的政治权力,切实保障人民政治参与的权利,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构想具有法律上和制度上的保障。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广泛凝聚力量,形成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随后发展起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有品格。在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共同政治价值下,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最广泛地包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凝聚一切政治团体和社会力量,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人民需求激发内生动力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脚点,强调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面对新变化,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也凸显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
人民共享形成鲜明特色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物质产品、民主政治环境、高品质精神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到满足,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书》记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在中华民族的人文观念和文明意识中,人民的满意与否是衡量国家治理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这是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政治伦理规范。人民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这是传统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的人民力量。
作者左康华,单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研究基地